李泰跟杜如晦進行了良好的交流,雙方洽談的風氣十分友好,並且成功達成了一致。

對杜如晦來說,讓越王加入其中,不僅因為這計劃本身就是李泰提出來。

而且很重要的一點是,這樣的工程肯定在資金上有著相當大的壓力。

大唐朝廷用錢的地方多了去了,這樣的情況下,李泰加進來能減少朝廷在資金上的壓力。

還是那句話,一切內政到最後的落腳點都還是錢,沒錢什麼都幹不了。

而現在給李泰一些好處也沒什麼問題,尤其渭州和秦州這樣並不富庶的隴右地區。

雖然李泰畫出絲綢之路的大餅很美,但杜如晦他就笑笑,吃肯定不吃的。

杜如晦非常清楚,大唐接下來數年肯定以休養生息為主,肯定不會妄動刀兵。

所以這大餅短期之內肯定是無根之萍,當然就算越王才能非凡,還真讓越王發展起來了。

但杜如晦清楚,對李泰而言,這兩個港口就算是能賺錢,但實際上並不是根本。

畢竟如果這兩個碼頭真的能賺到大錢,那等到李承乾登基那自然是會回收的。

如果李泰登基好像也不錯,那越王府財富那也自然收歸國有了,畢竟聖人坐擁天下,聖人的自然也就是朝廷的!

所以在杜如晦看來,李泰還是嫩了點, 先讓李泰以他的經營之能再建幾個如同高陵這邊一樣繁華的港口好了,反正這件事情對朝廷來說肯定不會虧。

而對李泰來說, 這種類似收費站性質的渡口, 根本就不會交給私人經營。

哪怕是朝廷能夠直接收稅, 也絕對不會。

畢竟這年代的漕運利潤實際上比新中國的修路利潤都要來得大。

開闢出來後進行護理的難度,卻又比修路的成本要低得多, 這裡面的經濟可真大了去了。

更不要說,自己讓孔雀在秦州準備的棉花,算是徹底不需要擔心銷路問題。

未來更有絲綢之路這條富得流油的商道在等待著自己, 這可真的是聚寶盆啊!

杜如晦到底沒自己看德長遠,李泰心中略微有幾分自矜。

但李泰清楚,看這些東西實際上也都是幌子,若這些地方不拿, 怕是徒惹人眼。

對李泰來說,幾個港口的利益算什麼,自己有心的話,說捨棄……還是有點捨不得的!

當然所謂的捨不得, 並不是金融利益, 更多的是政治利益來考慮。

某種程度上來說,自己有兩個港口在這裡, 那就等於自己的觸手深入到隴右道了。

不過, 自己這次最大的收貨並不是自己弄到了幾個港口, 而是自己提出的拉几几部成立專業的渭水漕運建設小組的建議杜如晦接受了。

同時漕運計劃也真正開始啟動,這件事情本身對李泰來說就是一次重大勝利。

自己的計劃, 也掩蓋在這漕運計劃中一點一點的順利推進, 多少也算是暗度陳倉了。

其中的關鍵就是,杜如晦能從朝廷拉多少人進來。

可以說, 四部有正職的每部能拉個五六個人來,李泰都感覺杜如晦能力非凡了。

大唐朝廷可不是冗官冗費的大慫,那可是李世民執政之初那就量才授職, 作為副手的房玄齡更是配合的精簡官吏, 可以說大唐的正職流內官,那都是一個個當超人用。

這樣的一個機構, 等它徹底實行渭水繳稅制度後, 這機構上層人員怎麼樣調整誰也不知道, 但基層人員基本上是不會發生調整與變化。

甚至為了讓這機構師出有名, 最大可能就是讓這些基層人員,從臨時工轉職成正成流外官,甚至有的會成為流內官,從而擁有正式品級。

尤其杜如晦所執掌的吏部介入,某種程度上反而增加了這一種可能性。

這種事情進入到二十一世紀可能少見了,但是在二十一世紀前,這種操作很常見。

很多政府機構一開始都是臨時性辦公機構,但這辦公機構辦理著辦理著,這機構就成為了常駐機構,同時裡面很多臨時工,也都全部轉職成了合同工,甚至轉職成了編制工。

所以,這個專門為渭水漕運建立的機構,有很大的可能也是按照這個程式來。

而對於李泰來說,能夠把自己的學員安排進來,給這些學員一個當官的期望,那基本上比什麼都來得靠譜,甚至因為職務低微,更不會受到上面這些大臣的關注。

重新回到這件事情,為什麼李泰這麼有把握自己的學府裡面的學子能入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