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牧亭說,雷大器、方月衍反抗皇帝,或許可以叫揭竿而起。楚狄赫人,那叫狼子野心。他們為什麼造反?不想納稅!不肯對國家盡義務卻總怪朝廷。昱朝子民的賦稅一樣重,都能想方設法完貢,怎麼就他們不行?

硯君猶豫了一下,鹿知便擺手說:“算了,無所謂的事。還是說說方月衍。”

硯君又想了想,“聽說他本來是昱朝大臣的親戚,受株連,全家只有他一個僥倖逃命,為這緣故反了。昱朝的株連法,不知害了多少人,早就怨聲載道。人們應該很高興看見有一個人,因為吃了它的虧、痛恨它,讓昱朝領教厲害——就好像為所有人報了仇。而且他有過良好的家世,受過完整的教育,正是喜聞樂見的那種逆境反擊的英雄。他又很懂得和達官貴人相處的門道。舊時的豪紳,還挺喜歡他。”

鹿知邊聽邊點頭,想起他哥哥說過的話——

“以前起來造反的人很多,長的不過數月,短的幾天就覆滅。我們四個人都不是泛泛之輩。方月衍流亡行伍,瞭解軍情地理又工於心計,佔據天下富庶之地,絕不會滿足於四分之一的江山。雷大器身經百戰,曾攻破舊京,是不容小覷的勁敵。即便鄭蓮笑,多少人因為她是女流之輩看輕她,忘了她不是隨便哪裡跑出來的女流,是冬絳關總兵的家眷。西北關隘眾多,她對各處利弊無一不知無一不精,善攻善守。”

“四位天王不死三個,天下難以太平。”

車裡再度安靜。鹿知又取出那疊紙來,看了幾行之後問:“蘇牧亭,就是你父親嗎?”硯君吃一驚:難道父親的名字竟在紙上?

“那上面……寫了什麼?”她戰戰兢兢地問。

他揹著光抿起嘴,看不清楚是譏是笑。硯君不由地打個哆嗦,緊接著又一個。寒顫引出“阿嚏”一聲,她心裡便害怕:上回風寒還沒幾天,不會第三回又來了吧?

鹿知收拾那疊紙,轉身撥了撥旁邊的炭爐。硯君這才發現爐子是燃著的,險些叫出來,卻聽鹿知說:“今天這裡沒有火藥。”

他在爐沿擺一圈饃片,若有所思地吃了兩片,說:“剩下都是你的了。”向車外喊一句,馬車便停下來,有士兵牽過他的馬。鹿知背起皮囊,直接從車裡輕盈地跨上馬背,囑咐硯君:“關好門,留兩個通風的窗洞。”說完催馬趕到前面去了。

車門關閉,過了好一會兒才變暖。硯君湊到火爐邊,吃了一些東西之後藉著熱氣使勁揉搓手腳,默唸著“千萬不能病倒”——如果就這樣倒下,七爺一定會不耐煩地小看她。比那更糟的是,撇下她。

不安偷偷滋生懼意,她無端又想起北方的珍榮、金舜英、墨君,南方的父親。她流離在他們中間,兩邊都觸不可及。反正車裡沒有別人,她想:哭一下不要緊的。蜷起膝,臉埋在臂彎裡,卻沒哭出來。

因為心裡有個聲音冷嘲:有這閒功夫,不如想點兒實在的。很像金舜英的聲音。硯君略感意外:不知不覺,有一些本來屬於金姨娘的東西,變成了她的一部分。

實在的事,是什麼呢?她的思緒轉過蘇家大宅的角角落落,想起她過去的十九年,在那裡見過的人、聽過的話。

過去在亭臺樓閣裡往來的身影很多,都是她父親氣味相投的朋友。後來各自變了味。蘇牧亭剛從京城回來的時候,他們上門,一起嗟嘆各地的叛亂、昱朝的噩運,總以為大局不會壞到如此地步,在某個地方還有力挽狂瀾、起死回生的一步棋。這步棋就在舊京與汲月縣之間,能擋住亂黨,保護他們永遠是昱朝子民。後來具體地點一路南移,他們還來不及反思這步扭轉局勢的棋是否根本不存在,汲月縣已經飛快地失守了。

有一天,蘇硯君聽說,父親的至交吳伯伯領了大成天王麾下一個文職。蘇牧亭大吃一驚,請他到家裡澄清謠言。吳伯伯與另一位劉叔叔同來,並沒有找太多借口,只是垂頭喪氣地說:“你蘇家這麼大的家業,不出來做事,照樣衣食無憂。我們這樣的家境,子弟不出來做官,還能幹什麼?汲月縣遍地開私塾,也用不到這麼多先生。難道去做販夫走卒?這年頭,渾身硬骨頭的販夫走卒還活不下去呢。我們立足世間、養家餬口的本事,就是一肚子經世致用的學問。早點出來,早點為一方重整太平,讓各行各業重歸秩序,也是功業。”

她父親嗤之以鼻,想必那些叔伯心裡對他是一樣的不屑。但是,天下所有士紳要接受一套特殊的評判,主要取決於人望和遠高於常人的道德水準。沒有官位的蘇牧亭總是勝過他們。至少大成天王沒有親自去他們的家裡相邀,很說明一些問題。

現在蘇家的人,終於要低下頭求他們——這是他們的頭一次勝利,能救得出蘇牧亭,就是汲月縣一個新的時代,一批新的頂樑柱在大成治下放異彩。救不出來,說明汲月縣真沒有得力的人了,人人會想:如果牢裡是他們,蘇牧亭總能救得出來。

以硯君對這些叔伯的瞭解,他們會出這個頭。她或許能看見蘇家的名氣最後一次顯靈。

額角附近像針扎似的疼。硯君咬牙想:不能在這裡被風寒擊倒。憑著這股意志,似乎緩解了一些疼痛,但也格外耗費精力,她睡了整整一個下午。

這天晚上隊伍紮營,鹿知還是看出不對勁:蘇硯君蜷坐在篝火旁,頭重得抬不起來,偶爾聽到聲響,遲鈍地看一眼,蓬勃的火焰倒映在她眼裡也變得撲朔迷離。他怕她一頭扎進火堆,過去拉了一把。硯君向後靠住她的藤箱,軟軟地嘟囔:“這病怎麼治不好呢?三天兩頭髮作。”語氣中滿是懊喪。

鹿知笑了一下,說:“坐著別動。”起身離開片刻,拿一隻大碗回來,半碗混濁的湯上浮動熱氣。他簡短地吩咐:“喝了。”

硯君接過來聞了聞:不像常見的中藥,似乎透出新鮮植物的味道。她嚐了一點就打退堂鼓,但七爺在旁邊直直地盯著,她硬著頭皮喝完,問:“這是什麼藥?”

“祖傳偏方。”他補充一句:“治馬很有效。”硯君胃裡泛起一股酸水,恨恨地瞪他,他卻笑嘻嘻說:“能治好馬,還治不了你?”順手丟給她一件加毛裡的大衣,說:“打起精神。我還有話問你。”

硯君身上濛濛地發出一層汗,更怕吹風,兜頭裹上那大衣,昏昏沉沉地問:“七爺還要問什麼?”

鹿知盯著她看,嘆口氣說:“算了。平常你腦子就不好使,這時候更糊塗。麻利點兒去睡,明天再仔細回答。”

“去睡?去哪兒睡?”硯君狐疑且糊塗地斜睨他,見他指向一頂簡易的營帳。他自己的營帳。硯君用力搖頭:“我不去。”鹿知看得出她在擔心什麼,向四面八方的原野一揮手,譏諷道:“你覺得睡在哪裡能逃出我的魔掌,請便。”

營帳、馬車、篝火旁,除了舒適的程度不同,在摧毀她的名譽一事上,排名不分先後。她的名譽已經打了四天折,近似於蕩然無存,就算在黃河裡躺一晚上,明天也不會有什麼差別。

鹿知不耐煩地揮手,說:“我要守夜,趕緊走開!”硯君拿起大衣和藤箱,猶豫地問:“那個藥……人喝了不會有事吧?”鹿知半側身,跳躍的火光中,好氣又好笑的表情變幻莫測。

“蘇硯君,你還真是——什麼都信以為真!哎,你不吃虧,虧都該恨自己生不逢時。”

他在說什麼亂七八糟的?大約是因為藥勁兒,硯君的頭腦變得很笨重,卻比平常更容易生氣,氣呼呼說:“我不喜歡吃虧,也不是天真以為世上好人多,壞人少到我很難遇上。我只是相信……或許只是一廂情願相信,人可以偶爾做點力所能及的好事,如果有壞人因此趁虛而入,欺騙我、損害我,自有王法來懲罰。”

她說著,語氣變得猶疑:“我從來沒有想過,如果世上沒有懲罰壞人的王法呢?還有誰來、還有什麼能讓我繼續堅持、不怕受騙受傷?嗯……我沒有想過……”她嘟嘟噥噥地像是自言自語,拖著藤箱走進營帳。

鹿知看著她的背影,暗暗地詫異:這番話,恰與天王說過的一句話遙相呼應。天王說:“人能在這樣的混亂當中活著,是因為仍對未來懷抱好的期待,仍然相信天理、公正、秩序……亂世中喪失的東西都會回來。我們的責任就是讓好的期待成真。如果大新的人民不相信以後會變好,那是我們的失敗。”

“不不不,她只是傻而已。”鹿知一邊嘀咕,一邊轉回身撥了撥篝火。

火苗突然騰起來,他心裡有種很難描述的東西,和那明亮耀眼的光芒一起,出其不意地竄起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