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老者連連讚歎,詢問得知是趙蘊初的兒子後,眾人更是驚歎不已。

“蘊初這孩子,打小就天賦極好,不然也不會成為趙氏開山以來的頭號天驕,果然是龍生龍鳳生鳳,他的後人果然不差。”

眾人七嘴八舌,都是在誇讚年輕時的趙蘊初如何天資之好,如何心性溫和。

趙封鏡只好硬著頭皮,一一作揖致謝。

李夫子將少年推至臺前後,就不怎麼言語,一口口喝著酒,目光湛然。

等到天色星光點點時。

李夫子才和少年出了歸鳥園,走在迴文霖堂的青石板道路上。

“看過這些老一輩人,感覺如何?”

就像夫子在考驗一個學子的學問高低深淺一般。

趙封鏡想了想,回道:“堆積成山,拓海成原。”

李夫子點頭,“每一個家族或者門派,亦或者那些王朝,都不是一個人能夠憑藉雙手就能造就出千百年的鼎盛氣象,人力終有窮盡時,修行只是一條道路,或許走到高出能夠搬山倒海,術法同天,可有些事情上,不是一個人的境界高不高,壽命長不長就能做得到說得通的。”

少年點頭。

“這個世道,其實說好不好,說壞不壞,若是有法子再好一些,該不該做?”

李夫子停下腳步,第一次神色肅穆看向少年。

趙封鏡沒來由有些緊張,就像小時候上學那會,被老師抽查課業,小心翼翼答道:“應該做,但要看如何做。”

李夫子面無表情道:“會死很多人。”

趙封鏡深吸一口氣,握緊手掌,沒有再說什麼。

李夫子呵呵一笑,“還是太心軟,小子,心善是好事,但有時候會讓你難以抉擇,很……不痛快。”

老人大步向前走去,直至剩下芥子背影。

趙氏雖說開闢的年歲遠不如煉器楚家和丹藥齊家,但底蘊已經足夠,只是少了個奔頭,繼續拔高的方向。

兩百年前,最後一任趙氏家主就提出兩條路子。

一為朝堂,像很多修行家族那樣,選擇扶持起一個王朝,以一國做根基,從而走下山頭,融入俗世之中,紅塵歷練,再追尋更高。

二是宗門,從家族演變為一宗一門,不侷限於血脈傳承,設定供奉客卿,招收外姓弟子,從而將趙氏轉為西南邊境第五山上宗門。

兩條提議都是可以讓家族傳承千年百年的長遠路子。

可惜,家族內那些老人膽子太小,或者說想再慢些,等到趙氏真的出了兩三位金丹,家族修士達到千位數字再考慮如何拔高。

最後一任家主對這樣的故步自封很是失望,於是便辭去家主之位,離開趙氏,至今不知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