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七章 飢餓鑄就王朝末世(第1/2頁)
章節報錯
劉襄知道華北平原是我國冬小麥的主要產區,可他沒有冬小麥的種子,漢末又趕上了小冰河期,幽州沒有種兩季的氣候條件。
他也不會詳細的育苗技術,只知道東北種水稻必須得育苗,要用鹽水洗種和浸泡發芽,然後就兩眼一抹黑了。
東北的氣溫和日照條件能夠大面積的種植水稻,即便有種子的原因,可幽州更靠南,氣溫、光照條件更好,夏季的生長期更長,應該能行。
要不是氣候變冷,他真的不會去想育苗的事情。
總得掙扎一下吧?
人都是被逼出來的。
小冰河期,短短的四個字,看起來一點都不可怕,可它的影響太大了。從184年黃巾起義到280年西晉統一,不到一百年的時間裡,是小冰河期的高峰,季風變化,氣候變冷,北方大旱南方大水,天災頻發,糧食大面積減產。
由此引發的戰亂、瘟疫橫行,饑荒遍及各地。
這段歷史的主題是飢餓,是死亡。
漢朝五千多萬人口,在短短的一百年時間裡,沒了四千萬。
這就是小冰河期。
不要輕視小小的育苗技術,由此帶來的農業改革,是人與自然的對抗。幽州的糧食是以麥、粟為主,水稻田很少,劉襄想改變一下,他要推廣受水旱影響更小的水稻。
歷史已經證明,依靠麥、粟抗不過小冰河期。
有句老話叫窮則變,變則通,氣候條件就是那樣,它不會因為人的意志去改變,只能人去適應環境。
山不來就我,我便去就山。
選擇育苗的地方是一處土坯房,室內寬三步,長七步,也就是長十米寬五米,室內面積五十平。爐子是土坯壘的,火牆是土坯砌的,一切條件儘量貼合幽州本地的實際情況。
劉襄知道透過育苗、插秧的方法,在低溫區域種植水稻是可行的,所以不用重頭驗證理論,不需要實驗室論證環節。他們現在要做的是在已有的條件下,找到成功的辦法,找到貼合實際的,可大面積推廣的方桉。
不但要成功,還要簡單、便宜。
五十平的房子裡面,十幾個人在忙碌,拆牆壁、頂立柱、搭爐膛、砌火牆,後續還會擺上育苗的雙層木架,把原本居住用的房子逐漸變成一體通透的溫室。
只是在保證溫度的情況下,採光的問題無法解決。
漢代沒有玻璃窗、沒有窗戶紙,窗戶就是個洞,用擋板遮蔽,就像木板做成的小門,南方還有豎框窗、格子窗,就是個小柵欄。跟現代的窗戶差別很大,採光很差。
劉襄不擔心發芽的問題,種子發芽不需要陽光,可發芽之後呢?必須得開窗採光,會不會凍死?
哪個時節開始育苗,什麼時間開始插秧,生長多久才能收割,都得一一驗證。
這需要範賢帶著人一點一點的去試驗。
自己除了出錢和提供思路,貌似沒別的用處了,幽州的很多工匠已經熟悉了這種作風,現在,輪到了農民,你們需要儘快適應啊。
劉襄的想法提供完畢,動手的事情就不要找他了,手殘,沒辦法。
臨走之時,他回身看著這間不起眼的土坯建築,心中默默唸叨,如果有神仙,如果祖宗真的有靈,請保佑我吧,這裡承載的是千千萬萬條性命,給點面子,讓它成功吧。
如果不保佑我,那我就要在無神論的道路上大步狂奔,從此再也不祭神,再也不祭祖。
我的影響力很大哦,考慮考慮。
典型的中國人求神拜佛的方式,但除此之外,他已經沒有別的辦法了。
大面積的糧食減產,對農耕民族來說,是致命的打擊。他現在可以用開荒屯田,幹掉世家大族盤剝的手段養活幽州百姓,那以後呢?能耕種的土地是有限的,當他治下的人口越來越多,當他走出華北平原,那時候該怎麼辦?
平常年景兩畝地就能養活一個人,碰到降溫減產,就得需要五畝地,甚至更多。
所以漢末的戰爭打得異常頻繁且劇烈,等到人死得差不多了,土地的出產足以養活剩下的人口了,和平就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