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下往上看,先窺足後相面,能夠全面的觀察美好的景色。

不要想歪了。

劉襄的意思,是馬克思主義史學觀的“從下往上看”。

底層的勞動人民才是推動文明進步的基本力量,是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等領域的歷史創造者。

這是智慧!

想歪的人,自己去面壁思過!

郭嘉顯然是不知道馬先生的,所以他笑得跟個老色批一樣,眼裡全是對同道中人的欣賞。

這種不走尋常路的性子,他是極為認同的,那些循規蹈矩,愚昧短智之輩,不配成為他的主公。

“下策便是放棄三輔,大軍分兩路南下,先佔南陽郡和荊州江北兩郡,再與敵決戰於汝南郡,將其逼迫到江淮以南,全據江北,以中原、河北為基業,爭霸天下。”

董卓現在還沒死,與其留著大軍等待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出現的戰機,不如先佔河南的地盤。

這個計策劉襄不想用,關中平原可不好打,不趁著董胖子被刺殺,涼州集團內亂的機會出兵,以後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呢。

無論是因為地勢還是想拓展商路,他更想拿下三輔。

“中策為何?”

郭嘉笑了笑,河南的幾郡之地,果然滿足不了主公的胃口。

“中軍借道沛國,快速南下,抄袁本初的後路。敵方聯軍進攻汝南和廬江兩郡,不外乎四路並進罷了,只需攻滅袁紹,聯軍無頭,自然瓦解,我軍便可繼續執行西進三輔之策。”

利用騎兵的速度和中軍士卒的精銳,摧敵首腦。

想要一戰攻滅袁紹,還不能讓他跑了,不確定因素太多,難度太大,過於冒險。

劉襄還是不滿意。

“說說上策。”

“調徐州兵馬西進,佔南陽,奪襄樊,待敵消耗一番之後,聯合諸王聯盟,兵進汝南。至於三輔,可使偏師攻伐。”

郭嘉頓了一下之後,解釋道:“董賊心腹在外,其必死無疑,他一死,駐紮在弘農和左馮翊的大軍必亂,我軍可招降這些兵馬,利用他們進攻長安。”

這是要兩線作戰。

所以說,郭奉孝好行險,四平八穩的,被他拿去當下策了。

劉襄仔細思索這個計策的可行性,佔南陽和襄樊,是保證了以後應對南方的戰略主動性。

聯合劉寵進攻疲憊的敵軍,是想削弱敵人的有生力量,三家聯軍,難以一戰攻滅,這個道理,所有人都懂,主動去汝南打他們,是為了以後的戰略優勢。

所以,郭嘉的上策,其實是保持去南方的壓迫,佔領西面的地盤。

可招降涼州人這一步,他的算計怕是要落空了,涼州那邊有個不顯山不露水的賈詡,這是郭嘉漏算的一點。

賈文和恐怕還對涼州集團抱有希望,還想掙扎一下,他不會把這股力量交給別人所用的。

劉襄原本的打算,是趁著李傕、郭汜等人跟呂布大戰的時候,突然出兵左馮翊,把兩方一起打敗,然後驅趕敗兵進入長安,趁亂弄死皇帝和朝臣。

現在看來,不能這麼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