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襄沒有一點勝利之後的興奮感,反而覺得心裡有點空,他拍拍赤菟的脖子,調轉馬頭,回到中軍大帳,等待追殺的結果。

“志才,我軍暫時不再南下,你覺得會不會養虎為患?”

戲志才微笑著搖搖頭:“淮泗流域,兩袁爭鬥,現在陳王又參與進去,形勢並不明朗,主公不願涉足其中,也未嘗不可。至於養虎為患之說,不必擔憂,他們只會越打越凋敝。”

“不奪泗水,難望淮河,不佔淮河,難渡長江,這片地域,一時半會打不下來,也清淨不了,我不想把兵力陷在這裡。

我的目標在三輔,若能拿下關中之地,即便與天下為敵,也可一戰。”

劉襄說出了下一步的戰略目標。

戲志才不認可現在就打關中:“董賊擁兵十萬有餘,主公三思。況且,主公一旦奉迎天子,必然遭人圍攻,不是明智之舉。”

確實如此啊,攻略三輔的兩大障礙,董卓兵馬眾多,戰力強大,皇帝劉協也不好處理。

一旦皇帝落到宗室手裡,隨時都能名正言順的登基,無論是外面的各路諸侯,還是中樞裡面的漢臣,都會極力的反對。

可董卓被刺殺的時機一旦錯過,就得跟涼州集團硬碰硬的打一場,或者等到關中平原被禍害得赤地千里,到了那時候,佔領那裡還有什麼意義?去扶貧嗎?

李傕、郭汜等人,要是能把皇帝和百官都宰了,那就好了。

沒有大漢皇帝這個緊箍咒,割據地方的那些諸侯,稱王稱帝的肯定不少,別的不說,益州的劉焉早有稱帝的心思,袁術也有,一直信奉“代漢者,當塗高也”的讖言。

這句讖言流傳很廣,出自《春秋讖》,裡面記載:漢家九百二十歲後,以蒙孫亡,授以承相。代漢者,當塗高也。

漢武帝也說過這話,是酒後感嘆,對群臣說:“漢有六七之厄,法應再受命,宗室子孫誰當應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漢者,當塗高也。”

光武帝劉秀反駁公孫述稱帝的合理性時,也引用過這句讖言。

李傕想稱帝的時候,也想利用這個。

袁術稱帝和曹丕稱帝,也是用這個讖言,解釋自己政權的合理性的。

想當皇帝的太多了,各種牽強附會的解釋一大堆。

劉協一死,必然有人會稱帝。

這種事,有一個就有兩個,等諸國林立,就更加不用擔心他們聯合了。

到時候,自己就可以高舉宗室的旗子,討伐這些偽帝逆賊,效仿光武故事,再興大漢。

名正言順,順天應民,民心所向。

所以,劉協得死,最好死在涼州人手裡。

反正不能死在自己手裡。

可這個操作有點難度,該怎麼執行呢?

這事,不太好直接問屬下,自己不能背上弒君的汙名。

說實話,辦這件事的人選,第一個浮上心頭的,就是賈詡這個四方臉山羊鬍的傢伙。

毒士的印象這麼根深蒂固的嗎?

所以,又有難題了。

怎麼才能收服賈文和?

讓他在長安之亂中,為自己攪動風雲。

為您提供大神釜中囚的三國:我被黃巾裹挾了最快更新,為了您下次還能檢視到本書的最快更新,請務必儲存好書籤!

第四百零五章 諸侯的緊箍咒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