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八章 書城(第1/2頁)
章節報錯
董卓忍下了這口氣,南岸的書籍裝船順利進行,也讓劉襄摸清了他的底線。
一心想走,完全沒有跟自己正面衝突的意思。
那麼,黃河北岸可以慢慢遷民了。
劉襄沒有在這個時間段攻城掠地的想法,北岸的地盤他也沒打算現在就要,還不是時候。
坐船返回之後,看著最後一批書籍裝車起運,洛陽的官方藏書絕大多數落入了自己的手中,前後十三天時間,裝了上萬輛車,一千多萬卷帛書、竹簡。
這次冒險,值了!
將移民之事交給張郃處理,這批人會充實幷州人口。
傳令徐晃駐守天井關。
傳令趙雲繼續轉運書籍。
劉襄決定先回鄴縣。
書籍不是運回去就完事了的,還得建藏書的閣樓,防火防潮防蛇蟲鼠蟻,講究的地方太多了,必須安排專門的人員管理。
而且只藏書可不行,得讓它們變得有用,否則就是碎布、破木頭片子。這些事情都得回去找人商議,當初來得太匆忙,根本沒有妥善的安排。
得趕緊回去。
沿著來時的路徑,又帶著騎兵驚嚇了一次王匡。這次讓王匡更加心驚肉跳,本該在他管轄之下的六縣之地,被張郃佔了,最近的地方離懷縣只有六、七十里。
騎兵靠近的時候,他正在考慮是戰是降的問題,可惜對面沒給他機會,直接從城下而過,一點停留的意思都沒有。鬆了一口氣的同時,又覺得屈辱,自己就這麼沒有存在感嗎?讓你打都不願意打一下的嗎?
吾有兩萬大軍呢!
你好歹猶豫一下啊,太傷自尊了。
王匡的自怨自艾,劉襄不知道,他快馬賓士,在二月初二的下午趕回了鄴縣。
連口氣都沒來得及喘,便召沮授、田豐、袁渙、鄭玄、管寧、邴原、劉洪等人前來署衙,商談書籍的安置問題。
這幾個人來得很快,劉襄剛在偏廳換了件乾淨衣服,他們便在正堂聚齊了。待他一出現,以鄭玄為首的眾人鄭重的躬身施禮:“劉使君之德,恩澤蒼生,我等感佩。”
那些書籍記載的知識還沒發揮作用,就已經為劉襄掙到了天大的名望,他現在在士人中的名聲,漲了一大截。
“幾位不必如此,吾是讀書人,怎能忍心看著這些書籍損毀?現在,洛陽的藏書快要運回鄴縣了,如何安置,便成了燃眉之急,一千多萬卷吶,往哪放啊?”
劉襄返回的路上,倒是有了個想法,但不知道可不可行,所以,想聽一聽別人的意見。
“書院倒是建了一些藏書的地方,但數量有限,裝不下這麼多呀。”鄭玄、管寧等人也發愁。
袁渙建議道:“城中還有些空置的宅院,可以改建一下,暫時存放是沒問題的,但這不是長久之計。”
田豐、沮授也在苦惱,洛陽的藏書宮殿是百餘年時間,逐漸擴建而成的,鄴縣可沒有這麼大的地方。
“主公,不如加派人手,在北城區建藏書樓,現在先用曜卿的辦法,暫時存放在南城空宅之中。”這兩人都把眼光放在了正在建設的新城區。
田豐火氣上湧,忍不住罵了一句:“董卓狗賊,不得好死!”
劉襄聽了半天,他們也沒商議出什麼好主意,便說了說自己的想法:“吾有意在鄴縣新城東方十里之地,漳水北岸之處,建一座新城,專門用來藏書,設秘書監管理,學院也可搬遷過來,城中再配上造紙、制墨的工坊,成為一座書城,不知這個辦法是否可行?”
袁渙、沮授、田豐三人都在計算靡費,鄭玄等人不瞭解實務,擔心的問道:“使君,建築城池當然是好,可是,曠日持久,得需要多少年才能成啊?”
“徵調十萬苦役,一年可成,吾估算著,周長六里的城池便可。待書城建好,學院入住,吾便傳信四方,想看書、抄書的都可以來,不收錢,但不外借。”劉襄想專門建一座城,弄一個國家大圖書館。
以此來吸引天下的讀書人到來,然後選生活窘迫的人,開啟治下的蒙學計劃。他想在每一個鄉建起至少一座的蒙學,最好能普及到亭,每個縣設立縣學,這需要一大批讀書人。
以現在的地盤來看,最少也得需要三千多個能教書的先生。
他現在只在不多的幾個縣裡建了蒙學,沒辦法,手底下能教書的太少了,距離他需要的人數,連零頭都湊不夠。
這個設想很美好,劉襄沉浸在開啟民智第一步的蒙學計劃裡,而其他人憧憬著一座專門建築的書城,在心中勾畫著每一處建築的細節,那必然是能讓所有讀書人都向往的所在。
“千古以降,此為開天闢地之舉也,使君,吾願自薦,便是去挖土刨坑,吾也願往!”邴原激動的起身請命。
“使君,吾也願往,如此文華盛事,能參與其中,便是死在城下也無憾矣!”管寧隨即起身。
“我等皆願為書城並足砥礪,擔土抬石,縱死無悔。”鄭玄、劉洪等人,包括隨侍的書吏皆起身施禮,自願去築城做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