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 抄後路(第1/2頁)
章節報錯
劉襄等了十三天。
難樓部與休屠部總計四萬五千青壯騎卒,牛兩萬五千頭,羊十一萬隻,聚集完畢。
調護軍營驅趕牲畜送去各處牧場,這次雪災幽州的官辦牧場也凍死了很多牛羊,正好補充損失。特別是兩萬五千頭牛,戴上鼻環好好訓練一下,就能學會拉犁耕地,彌補農民的畜力缺口。
留太史慈和徐榮節制一萬七千步卒,在北境繼續造勢,防備鮮卑人偷襲幽州。
他們還要負責協助休屠部遷民,以及看住難樓部的胡騎家卷,保證兩部騎卒的忠誠度。
劉襄領中軍騎兵四千四百人,帶著兩部青壯騎卒四萬五千人調頭東進,沿著已經清掃了積雪的水泥大道向盧龍塞疾馳。
這十幾天他已經命人沿途準備補給,並徵集雪橇裝載物資運往盧龍。
五萬騎兵自居庸東進,七日夜行進六百四十里,在盧龍塞修整三天,拉上八千餘架雪橇,於正月二十一踏上了盧龍古道。他們要順著這條路去平岡,到達烏侯秦水上游,然後沿河道去往科爾沁草原。
科爾沁或者叫火兒慎,是鮮卑語,善射的意思,漢人直接音譯過來,把生活在這裡的人稱為科爾沁人或者火兒慎人,這裡的草原自然就被叫做科爾沁草原了。草原處於西拉木倫河西岸和老哈河之間的三角地帶,漢代的時候,西拉木倫河叫樂饒水,老哈河叫烏侯秦水。
商、周以前,這裡是傳說中女魃部落的領地,在商周的史籍中稱作“鬼方”。當時地分五方,即中為人方、南為水方、西為土方、東為夷方、北為鬼方。
這一路四百五十里,五萬騎兵走了十二天。
二月初二,氣候轉暖,冰雪消融,地面開始泥濘,大軍終於趕到了平坦的科爾沁草原。今年比往年回溫晚了不少時間,不知道三月份能不能完成春耕。
劉襄收回對農事的擔心,轉頭下令:“崔奕,命人將剩餘的補給搬到馱馬上,那些雪橇暫時留在此處,戰後再想辦法搬回幽州。”
這次出兵,攜帶了四萬石麥餅,三千石肉乾,五百石鹹魚,兩萬石精料,十二萬束草料。
軍中騎卒五萬,戰馬兩萬一千多匹,馱馬四萬三千多匹,行軍十二天,補給沒剩下多少,大概還有三四天就該耗盡了。
不過不用慌,腳下就是草原,積雪已經化掉不少,馬料不用擔心,不遠就是東鮮卑彌加部的邑落,正好就食於敵。鮮卑人的大軍在五百多里外的遼東,這裡就是予取予求的樂土。
“難樓,把你的人散出去,兩千人為一隊,搜尋鮮卑聚居之所,碰到小部就地剿滅,碰到大部回來報信,我只要物資補給,不要俘虜。告訴領隊之人,中軍會沿著河岸繼續東進,在烏侯秦水與樂饒水交匯之處停駐。”
這次出兵就是要徹底清除東鮮卑的彌加和素利兩部。
“遵令。”
難樓領命,剛要下去整軍,劉襄又叮囑了一句:“若有被擄掠的漢人奴隸,發點食物,讓他們結隊回返幽州。”
“將軍之令,我部必定遵從。”
難樓部三萬八千騎卒,分成十九隊,加速向東、北兩面搜尋。
這個命令很託大,分兵分得太散,但誰讓鮮卑人的青壯不在家呢,一共只有十來萬人口,兩萬多青壯南下,剩不下多少戰力,他們給機會,那就別怪劉襄不客氣。
科爾沁草原地勢平坦,視野開闊,若是草木生髮的季節,綠草如茵,點綴牛羊,必定是極美的風景。可惜現在是冰雪消融的初春,小草還沒發芽,地面白一塊黃一塊,像長了白毛的麵包片一樣,實在跟美景扯不上關係。
再加上窮兇極惡的胡人騎兵縱橫來去,踩出了一片一片的黑泥,就更像黴爛變質的麵包了。
彌加部過冬的草場多在南邊的烏侯秦水,中軍沿河而行,多次看到屍體橫陳的聚居之地,每天都有隊伍帶回牛羊牲畜,北面的樂饒水估計是夏秋兩季的放牧之所,派去那邊的隊伍基本沒有什麼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