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扶韓死了。

死在了魁頭手裡。

半夜領兵出征,嘴上說是夜襲漢軍,心裡卻打著投奔西鮮卑大人蒲頭的主意,被帶兵的當戶給綁了回來。

魁頭很憤怒,於扶韓也很憤怒,梗著脖子質問:「你只想著步度根,什麼好的都給他,你們在帳篷裡商量著讓他逃命,卻提都沒提我!我也是你的弟弟。」

面對這樣的質問,魁頭很羞愧,可還是在太陽昇起之時,當著所有族人的面,斬了於扶韓祭旗,以示抵抗漢軍的決心。

有此一事,步度根也走不了了,否則人心立刻就得散,仗就沒法打了。

「發全族男丁,與漢軍死戰!」

魁頭心裡的悲涼,沒人能夠理解,原本部族是三萬餘落,將近二十萬人的大族。後來多次敗於漢軍之手,精銳損失大半,倉皇退回漠北。

在此期間與各族爭鬥,又是天災不斷,人口越來越少,已經不足一萬五千落,族人僅剩八萬。

現在漢軍到了家門口,還有萬餘族人來不及趕回。

這一仗,他沒信心,部族會有什麼樣的下場,他很迷茫。

可身為鮮卑單于,沒有避戰的道理。

當劉襄領兵趕到餘吾水東岸的時候,河水西岸魁頭部三萬餘人已經等待了半個上午。

兩軍隔著河道對峙,戰爭一觸即發。

「半渡而擊的意圖太明顯了,計策用得如此粗糙,這個鮮卑單于有些短智啊。」劉襄看著距離河岸兩裡之地的鮮卑軍陣,覺得對面實在是瞧不起人。

「陛下何不解說一番此戰形勢,讓我等能夠學一學高明的軍略,長一長閱歷。」

閻柔特別珍惜拍馬屁的機會,雖然他知道鮮卑人如此佈陣的弊端,但不妨礙他起個話頭,襯托一下皇上的英明。

「請陛下指點。」孫策抱拳附和。

「請陛下指點。」劉能和黃忠也出聲附和。

其他幾人的反應就很淡了,典韋、史阿不想動腦筋,只需聽令就好,沒必要費心思。

而崔奕正舉著望遠鏡觀察對面的軍陣,撇著嘴,一臉的慾求不滿。沒有上陣的機會,讓他鬱悶得很,不想說話。

「子明鎮守北疆辛苦了,要不要調回中樞享享清福?」

劉襄知道閻柔肯定是看出來了,他那番話就是純粹的拍馬屁。或許是在邊疆待的太久了,讓他缺乏安全感,總是想利用一切機會,哄自己開心,試圖拉近君臣之間的關係。

閻柔心裡有點猶豫,在邊疆掌控軍權和去中樞跟那些文臣爭鬥,他也不知道那種選擇更好,可這不耽誤他說漂亮話:「末將願為大漢駐守邊疆,馬革裹屍,死而後已,若能為陛下分憂,實乃平生之幸,不覺得辛苦。」

「子明勞苦功高,自當年起兵到現在,一樁樁一件件,朕都記在心裡。昔年之話,言猶在耳,你我君臣總要攜手走下去的。」劉襄伸手拍了拍身邊閻柔的肩膀,安定了一下他的心神。

天下即將一統,總有些人會擔心飛鳥盡,良弓藏。

這些心思可以理解。

但自己並不是吃完飯罵廚子的人,不會做打完仗殺功臣的事情。

「且先收心,此戰定要斬殺鮮卑單于!」劉襄告誡了一句,又看了看孫策、劉能、黃忠幾人,不確定他們是否看穿了鮮卑軍陣的弊端。

提點道:「餘吾水發自姑衍山中,水量不大,河道狹窄,兩岸灘塗平緩,不適合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