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襄很期待敵人上岸攻城,無論是打尋陽,還是打柴桑,他都非常歡迎。

他發誓,絕不玩什麼半渡而擊,也不會在灘頭阻擊敵軍。

上岸的人越多越好。

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並且拖住他們的腳步,給其他幾路人馬創造機會。

可惜,張羨和周昕也不是棒槌,他們是奔著朝廷的水軍來的,在消滅對方的舟師之前,一點攻城的意圖都沒有。

他們甚至都沒有在尋陽附近安營紮寨的想法。

就怕被人偷襲營地。

所以,幾十里長的船隊烏泱泱的湧進了彭蠡澤。

劉襄看著東去的船隊,搓了搓凍得冰涼的雙手,笑得像個偷了雞的小狐狸,如預料一般,他們去了自己選擇的決戰之地。

「派哨探跟上去,找到敵軍舟師的紮營之地。」

他不覺得敵人敢繼續東進,幾萬大軍的物資消耗不是個小數目,再向前,補給線就太容易被斷了,在徹底消滅自己的水軍之前,彭蠡澤便是他們東進的極限。

敵人已然入彀!

地形決定了選擇,敵方統帥的戰略思維,並不高明。

幾千裡湖澤,有足夠的周旋空間,讓雲帆營一口一口的吃掉他們。

他與漢朝的古人,對水軍戰法的思考,有著最根本的不同。

恰恰在這一點上,他最有自信。

不是他比古人聰明,而是,他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漢朝的造船技術已經很發達了,四五十米的樓船鬥艦不但吊打全世界,而且這套技術一直用到了隋朝,直到唐朝的時候才完成了技術突破。

可是,漢代的水戰戰術跟發達的技術並不匹配。

水軍將士們習慣了以船為壘,列陣而戰,用大型戰船齊頭並進,肉搏交鋒,用小型的艨艟快速穿插。

仔細想想,跟陸戰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像不像重步兵的盾陣和輕騎兵的遊擊?

不能說沒有一點區別,只能說是完全的照搬。因為沒有足夠強大的敵人促進戰術的發展,只要大船開過去,勝利是必然的事情,周邊小國對漢朝的水軍沒有一絲一毫的威脅。

最強的敵人在北方,跟水軍沒關係,他們想打也使不上力氣,總不能讓兵卒把大船抗上陸地吧?

而劉襄從一開始發展水軍的時候,就選擇了尖底船,選擇了快速靈活的戰鬥方式,雖然遠端打擊武器的發展跟不上造船技術和水軍戰法,可三弓床弩還是被他放到了戰艦之上。

誰說床弩只能發射弩槍呢?

把弩身箭道改造一下,發射個長條狀的小油桶不可以嗎?或者,也可以理解成短粗的,中間裝載了油料和易燃物的,肥胖版的弩槍。

有技術難度嗎?

沒有。

敵人主力戰艦的殺敵方式是小型弓弩、拍杆、接舷戰,打擊範圍不超過一百步。

因為船身晃動的原因,非常影響床弩的射擊精度,而它又無法對船隻造成足夠的傷害,所以漢代水師從來不把床弩作為主戰武器,甚至很多船上都不裝備「這些礙事的玩意」。

而云帆營自三百步以外就能發起致命性的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