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艘樓船,二十八艘鬥艦,一百二十艘旗魚戰艦,兩百艘刀魚戰艦。

還有一艘巨無霸級別的大福船。

這股力量不小,要是在海里作戰,肯定能吊打江南聯軍,可在長江水道作戰,敵人佔據上游,他沒什麼信心能勝。

槳帆動力的時代,上風上水的優勢太大了。

而且,孤注一擲的跟江南人打水戰,不穩妥。

雖然發展水軍已有十年,但不得不承認,跟揚州和荊州沒法比,無論是造船還是水手,他其實都處於劣勢,幾百年的積累,不是短短十年時間能夠追得上的。

雖然有新式的,鐵木打造的尖底戰船,可他發展的重點是海船,戰艦的造船之地,因為船材的原因,都在幽州,且規模不大。

冀州、青州、徐州的船廠,打造的全是貨運船隻,跟荊、揚兩州幾百年的積累,真心沒法比。

水戰,只能作為輔助。

「傳令青州艦隊,運送一萬青州軍團,支援吳縣。

傳令太史慈,調快船去丹陽水域巡航,試著勾引一下江南舟師,拉他們入海作戰。」

平息憤怒最好的辦法就是思考,一旦沉下心來思考,怒火便不會佔領智商的高地。

全盤思考過後,劉襄已經反應過來了。

敵人是聯軍,四個勢力的聯合體,他們的訴求是不一樣的。

張羨的利益在荊南,他重視的是長江中游的安全,可廬江、九江的兵卒,他們在乎的是淪陷區的家人,還有丹陽太守周昕,他重視的是能不能守住丹陽附近的水域。

訴求不同,必然會有分歧,拖得越久,分歧越大。

長江中下游兩千裡水道,便是促使他們分裂的根源。

自己不能著急。

著急的,應該是對面。

多路南下,水陸並進,這個以北攻南的經典戰略,一次又一次的在歷史上大放光彩,劉襄直到今天,才想明白其中的核心之處。

那就是避免大規模水戰,撕裂或者疲憊南方的水師力量,用更強的國力,碾壓江南。

果然,只有戰場上,才能學會兵法大道。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古人誠不我欺。

赤壁大敗,無論是老曹和自己,都是在戰略上有了偏差,禍根是自己埋下的,苦果也只能咬著牙嚥下去。

想明白了這個道理,急躁之心盡去,憤怒之氣,也壓制了下來。

「來人,抄錄軍報,傳遞各處,命令各地守將,謹守防區,等待戰機。」

劉襄嘴裡的戰機,就是江南聯軍分裂之後,利用雲帆營的主力艦隊,各個擊破。

具體怎麼做,他還沒想好,沉思了一會,詢問道:「兗州軍團和冀州軍團到哪了?」

「回陛下,兗州軍團一萬人已經趕到汝南郡平輿縣,冀州軍團兩萬人已經到了潁川郡潁陰縣。」

「傳令兗州軍,不必南下廬江了,改道西南,去江夏與汝南交界的西陽縣屯駐,劃歸張郃節制。」

西陽縣在西陵正北兩百里,劉襄調一萬人過去,就是增強張郃的力量。

現在的長江北岸,要轉入守勢,不僅僅是平息戰敗對士氣的打擊,他的意圖,是以守代攻,窺視南岸,撕裂江南聯軍。

江陵、西陵、尋陽、舒縣、合肥,五路兵馬,都是短時間內吃不掉的,也是能夠隨時南下的。

再加上吳郡,他倒是要看一看,張羨和周昕怎麼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