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諾戰事結束之後,給他們分田分地,人心一下子就拉過來了。

用分田拉攏底層百姓,是劉襄百試百靈的好辦法,他能走到這一步,就是那些連飯都吃不飽的黔首小民,把他抬起來的。

這些人不識字,沒學問,聖人文章、兵法韜略,他們一概不知道,

但他們能分得清誰對他們好,他們知恩圖報。

他們,才是這個天下最大的一股力量。

世家傳承了多少多少年,掌握了多麼高深的學問,出了多少驚才絕豔的名士。

豪強佔了多少多少土地,積累了多大的財富,有多大的威望,手下有多少私兵。

宗賊有多少支脈,能拉攏多少人口。

這些,在以千萬為計量單位的底層百姓面前,什麼都不是。

只是他們不知道自己有力量,才讓那麼多牛鬼蛇神,把他們逼得吃不飽飯、賣兒賣女、與人為奴。

劉襄當然不會弄什麼亂七八糟的這個主義,那個運動,不實際,漢代的生產力,玩不了近代的那些社會結構。

種什麼莊稼吃什麼飯,步子邁大了,容易扯著蛋。

他只是比這個時代的人多了一點點的見識,更加的瞭解百姓的力量,也更能調動這股力量,且願意回饋百姓。

僅此而已!

他其實並沒有多智近妖的謀略,也沒有心沉如海的城府,他之所以百戰百勝,是因為他從一開始就把利益分給了麾下的百姓,結成了利益共同體,所以從這些百姓之中選出來的兵卒,各個悍不畏死。

他們為劉襄作戰,也為自己作戰。

就這麼一仗一仗的勝過來,慢慢的就成了百戰精銳。

這就是安平軍戰無不勝的原因所在。

劉襄對此有清楚的認知。

給百姓分田,從世家豪強那裡奪取利益,然後再分給百姓,這是他的根基,也是他一直貫徹的路徑。

即便成了皇帝,也沒停過。

他不怕那些世家豪強反叛,他擁有最強大的後盾。

「子龍怕戰力薄弱?」劉襄站在城牆上,看著城外正在挑選兵卒的各處營地,轉頭對趙雲說道:「這些人,都會成為朕的力量,想要多少戰兵,朕就能拉起多少的軍隊。」

這話趙雲信,因為他經歷過這種事情,用一兩個月的時間,拉起來好幾萬大軍的事,陛下十幾歲的時候就幹過。

所以他非常認真的回答:「陛下去哪,臣就去哪,陛下只帶騎兵北上的主意,臣是不會同意的。」

劉襄撇了撇嘴,親信就是這點不好,太瞭解自己了。

舒縣距離淮水防線三百餘里,騎兵襲擾是最快的打法,帶著步卒過去,光行軍就得八九天,還不能靈活的快速穿插,只能一步一步的打呆仗。

「挑選兩萬六千戰兵吧,留高順帶領陷陣營和一萬新兵駐守舒縣,調一半金吾衛甲士,負責統管其餘新兵,隨我北上。剩下的五萬人,充做民夫,現在就開始打造船隻和浮橋的零件,以便於後續的渡江作戰。此事,你來安排。」

「唯。」

「聽說城中有兩個大才,叫做周瑜和魯肅,明天帶來見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