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呀,你不催他一下,都不知道他有多大的潛力。

聽說要失去立功的機會,孫策是發了狠了,羽林左監的著甲速度陡然一升,比往日快了一大截。劉襄覺得,快速著甲的訓練標準,可以再往上提一提了。

此時,兩軍六萬餘人,在寬五里,長三里的戰場上,分做三團,捉對廝殺。

中間是六千步卒與對面三萬餘人陣戰,雷緒、雷薄匯聚了前、中、後三陣的所有兵卒,以五倍以上的兵力,勉強抗住了禁軍甲士和弩手的進攻。

兩翼各有萬餘步卒,在輕騎的襲擾之下,苦苦支撐,為了將騎兵擋在外側,攔住突擊中軍的路徑,雷氏私兵手持木盾,頂著奔射的箭雨,結陣死守,犧牲不小。

趙雲和典韋其實是可以利用輕騎的速度,繞過兩翼,抄敵人後路的,可他們接到的是纏住敵方兩翼的命令,不需要衝擊中軍。

而他們也有顧慮。

敵人兩翼的部隊需要保護中軍,他們兩個也一樣存著守護中軍的心思,我方中軍比對面薄弱得多。

因為劉襄的身邊只有五百人。

雖然被突襲的時候,後軍的甲騎隨時能夠衝上來幹翻敵人,但他們還是想穩妥一點,壓制住敵人的兩翼,不願意冒險。

戰場就這樣陷入了短暫的相持。

敵方全部兵力都已經被調動,且處於劣勢,即便沒有後續動作,隨著傷亡的增加,他們遲早也得崩潰。

可劉襄和孫策都不願意繼續等待了。

組建甲騎具裝的初衷,就是要在敵我相持不下的時候,突破敵陣,一錘定音,奪取勝利。

孫策的想法更簡單,他是不會放過任何一個立功的機會的。

「突破中軍,結束戰鬥吧。」

敵人太弱了,獲勝是必然的事情,劉襄的心裡一點緒都沒有,只是平澹的吩咐了一句。

「陛下且觀我部殺敵。」

孫策一丁點時間都不想耽誤,他懷疑自己再慢一點,敵人就要全軍潰敗了,急匆匆的回應了一句,領著羽林左監繞過高臺,一馬當先,加速向對面的中軍牙旗撲去。

一邊縱馬,一邊大聲呼喝:「破陣殺敵,建功立業,手快有,手慢無,殺!殺!殺!」

可惜驍騎一幫子老兵不怎麼鳥他,今天這樣的戰事,他們實在提不起興致,熟練的催馬加速,組成陣勢,懶得狂呼亂叫。

只有一些新兵,渴望立功晉爵,跟著他嗷嗷的叫喚,總算是沒有冷場。

劉襄看著這群越衝越快的甲騎,起步快,提速快,但陣型有些凌亂,心中忍不住的嘆息,孫策還是得好好的練一練,速度雖快,但衝擊力卻沒能最大程度的發揮。

但也不能苛責,還年輕,得給他成長的時間。

而孫策的帶兵風格,也跟崔奕不同,他崇尚速度,這小子雖然還沒到體力巔峰的年紀,可武力已經不比崔奕差了,且衝陣之時,更加習慣憑藉個人武藝,撕開敵人的陣線,帶著部下快速突破。

….

這兩個人,一個快,一個重,不一樣的。現在看來,當然是崔奕的方法更加成熟,戰力發揮的更大,可未來什麼樣,誰又能知道呢?

妄圖用他的方式硬套在孫策身上,那就是在扼殺天賦了。

平庸之人,才需要給他套上模板,有大才華的人,都有自己的風格。

孫策啊,正史中那個短短几年就打下東吳基業的小霸王,誰能否認他的才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