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三章 禁軍十二團營(第2/2頁)
章節報錯
劉襄準備在登基之後,從北宮之中劃出一片區域建立軍校,千牛衛既是學員也是教官,負責輪訓底層軍吏以及填補中高層軍官。
這是隨侍在他身邊的三軍三衛,不御駕
親征的話,基本不會大規模調動。
胡騎營所部騎卒,皆為歸化的烏桓人、鮮卑人、匈奴人,如今都已經入了漢籍,再叫胡騎就不太好聽了,所以更名為屯騎營,輕重騎兵都有,滿員四千人。
陷陣營有一千五百甲士,以後會擴編為四千人。
射聲和輕車未有變動。
羌騎和色目兩營為騎營,現在只有編號,人員還未選定,原護軍營都尉黃忠,調任羌騎都尉,正在涼州選拔騎卒,徵西軍撤回之後,也在羌騎選拔的範圍之內。
至於為什麼要設立色目營?
當然是為了以後遠征西域做準備,只拿下吐魯番盆地,可滿足不了劉襄的胃口。
這六營是禁軍的野戰部隊,編制暫定為一萬八千人。
九月初五的子時開始,禁軍士卒就已經戒嚴了長安內外。
今天是登基大典。
劉襄的登基流程有點不太一樣,因為他稱帝既不屬於禪讓,也不是先帝直接傳位,很多程式走不了。
漢制,先帝駕崩,新帝先在靈前繼位,一月之後方才舉行登基大典,典禮之時從太后手中接過傳國玉璽,受百官朝拜,然後換下帝袍,重新穿上孝服,為先帝守孝。
不說劉協早已安葬皇陵,按輩分,劉襄是他叔父,沒有為晚輩守靈的道理,這不合孝道。
當朝也沒太后,就算有太后,她也沒傳國璽。
所以,劉襄在清晨祭祀了宗廟,然後繞行到未央宮的北宮門,從此門而入,向前殿行進,正式入主這座別稱為紫微宮的宮城。
祭祀祖先、登基稱帝、接受朝拜。
就是這麼簡單明瞭!
非常符合劉襄的性格。
宮城之內的幹路有三條,兩條平行的東西向幹路貫通宮城,將未央宮分為南、中、北三個區域。
中部有一條南北向幹路縱貫其間。
三條路將宮城大致分成了五個區域。
劉襄此時就被天子儀仗和隨侍的百官簇擁著,走在南北向的幹路之上,西側是中央官署、少府以及負責藏書和歸納檔案的石渠閣、天祿閣,東側是宮牆,裡面是椒房殿,是皇后居住和打理後宮的所在。
伴隨著沖天而起的鼓號之聲,在沿途禁軍崇敬的目光之中,走到了未央宮的中部地帶,來到了巍峨的前殿。
秦漢之時,宮城之內的大朝正殿稱為前殿,不是因為它在前邊才得名。
它是未央宮最重要的主體建築,居全宮的正中,位於龍首山的山丘之上,其它重要建築圍繞在它的四周。
前殿是個宮殿群,內又分為前、中、後三座大殿,中殿是正殿,皇帝登基、重要朝會、皇家婚喪等大典均在此舉行。
他不是第一次來前殿,在這裡開朝會也有一段日子了,可被肅穆的禮儀氛圍一烘托,被成千上萬計程車卒、官吏圍繞、注視、歡呼,突然覺得這處宮殿,透漏出無比的厚重之感。
歷經四百年的風吹雨打,有損毀,有增補,表面早已不再光鮮亮麗,可它承載的那些故事,如走馬燈一般浮現在腦海之中。
有送嫁和親的屈辱,有殺戮功臣的無情,有長驅瀚海的壯闊,有傾國一戰的決絕。
也有爭權奪利的齷蹉,叛軍焚燒的痛楚。
更有京師遷移的失落。
現在,我來了。
不知道我能為這座宮殿帶來哪些精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