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七章 形勢逐漸明朗(第1/2頁)
章節報錯
冬狩持續了五天,劉襄急行而去,又急行而回。
馬超獵白虎的事情不脛而走,名望大漲,這就不得不重用了,不能空給一個羽林郎的職位,否則,不識英雄的名號便會落在他的頭上,有失去人心的隱患。
調入左監,任命為甲騎具裝的實職屯長,統管百騎,為了壓制馬超,將散騎從事孫策任命為羽林左監軍司馬,統管千騎,把文稷也劃歸到了他的麾下。
至於這三個年輕人能不能被那群驕兵悍將認可,且練一練再說吧,甲騎具裝的八百個新兵,也正在往死裡練呢,多他們三個不多。
禁軍十二團營改編不久,劃分為南、北兩軍,南軍的三軍三衛增補了兩千八百驍果,共有三萬六千人,北軍六營增補了五千五百人,共有一萬八千人,刨除監察天下的一萬錦衣衛,以及作為預備軍官的兩千千牛衛。
禁軍四萬兩千戰兵,就是劉襄鎮壓中樞、制衡外軍的基本戰力了,這些士卒的花費,全部由少府的內庫支撐,屬於他的私兵部曲。
除了禁軍之外,前後左右四軍,還有鎮守北疆的五千度遼營騎兵,駐紮益州的無當飛軍一萬山地步兵,總計五萬五千正卒,也是由內庫支取裝備、軍餉,也可以算作他的私兵部曲。
這十萬大軍,是職業軍人,正卒每年二十四石軍餉,軍吏在軍餉的基礎上再加俸祿,伍長十二石,什長二十四石,自隊率開始就有了品級,從九品下,四十石。
這是軍中官吏和地方官吏的不同之處,在役的有基本的軍餉。
十萬正卒之下,是長城防線的烽燧兵和各州的守備軍團,將近十五萬人,選拔民團,輪流值役,負責地方治安和協助主力部隊作戰,軍餉減半,各項消耗由朝廷的太倉供應。
遼東和西域長史府的守邊部隊,總計兩萬三千人,與地方守備軍團相同待遇。
除此之外還有遼東、河東、河南、西域的屯田兵,總計四十萬人,這部分人沒有固定軍餉,屯田的收穫上繳軍備糧倉,支取十分之一養家。
最特殊的是金川衛,直屬皇帝管轄,軍戶一萬六千五百戶,總計九萬八千人,屬於屯田兵,但每戶要出正丁一人服役,備丁一人替補,不交賦稅,種植、放牧所得全部用來養家,裝備的花費由內庫支取,還有維護商路的紅利發放。
待遇極其優厚。
不優待沒人去呀!
河西走廊的四郡之地,缺水少人,就依靠著祁連山北麓的冰山化雪形成的河流,才能種地、放牧,以漢代的技術,開不出多少田地,只能以放養牲畜為主要的謀生手段,自然條件本就艱苦,人文環境更差。
南邊的高原上,是數之不盡的生羌部落,短期之內打不上去;北邊的沙漠裡還藏著剿殺不絕的馬賊,以匈奴人和鮮卑小部落為主。
去那裡就是刀頭舔血!
可西域商路必須有人維護,專門駐紮大軍,會拖垮朝廷的財政,不是長久之計。
所以,劉襄盯上了幽州和幷州孩子比較多的漢人家庭。
這兩州漢胡雜居,民風彪悍,去了河西也吃不了多大的虧,誰搶誰還不一定呢。
幷州不太清楚,反正在他的記憶裡面,幽州百姓有出塞搶胡人的傳統。
漢胡雜居的地方,你搶我,我搶你,太正常了,也就是這幾年加強了管控,百姓分了田產,日子好過了,胡人又經歷了大規模的漢化,這種情況才得以遏制。
最主要的是,那裡的百姓分田比較早,幾年前就誕生了一波嬰兒潮,現在孩子快長大了,可分田的政策已經過去,下一代只能繼承父母的田產,不太夠分的,要想過好日子,得另謀出路。
腦子靈活的,自然可以去工坊、商隊討生活。
但不是所有人都聰明啊,地會越分越少的。
父母之愛子也,則為之計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