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襄一直在心中默默計算時間,他真想玩一個三屈指不到,一律斬首,可那樣就太兇殘了,會冤枉死很多人。

漢軍聚將一般是三通鼓,第一遍鼓響,是提醒;第二遍鼔響,是催促;第三遍就是警告了。三通鼓畢,軍吏不至,獲罪,至於怎麼罰,看主將心情,打軍棍、抽鞭子、斬首,花樣很多。

這次聚將招軍侯以上者到中軍帳應命,第一通鼔響的時候就派出哨騎四處通告了。

結果很多人沒來。

長史、司馬一個都沒到,在冊的四十多個軍侯,只來了十六個,這要不是私下串聯,劉襄把面前的條桉吃了。

想玩一出法不責眾?

這些人是想瞎了心。

劉襄面沉似水,孫堅冷笑連連,他們兩個扮演馬賊的時候,多少羌氐部落盡被屠戮,一個俘虜都沒留,上萬顆人頭落地,論殺心,他和劉宜程不相上下,誰都不是良善之輩。

這些人,命犯太歲啊。

一旁的劉備眉頭緊鎖,若周慎的屬下聚兵譁變,事情就不好辦了,他覺得非常棘手,得趕緊想辦法處理,越拖越壞事。

劉襄倒是不覺得那些人敢聚兵反抗,真的想反,周慎被貶官的時候就已經反了,他們不過是欺生,想拿捏一下自己,獲得一些好處。

殺他們不難,只需要調騎兵入營。

劉襄必須掌控大軍,不止是因為有軍令在上面壓著,他要驅使這支軍隊攻破大散關,保持善戰的名號。自己接受調遣是表示服從,能打勝仗是有用,這樣朝廷才能容忍他。最重要的是,他善戰之名越響亮,幽州就越安全。

這些人,擋了他的路了。

擋路的,都得死。

他掃了一眼下面戰戰兢兢的十六個軍侯,又看了孫堅和劉備一眼,得調動這些人的力量,特別是孫堅。

“任命孫堅為行軍長史;

任命劉備為前營司馬;

任命程普為左營司馬;

任命韓當為右營司馬;

任命張郃為後營司馬。

點卯,記名。”

這四萬大軍有中軍兩萬人,前後左右四營各五千,劉襄許了孫堅為自己的長史,又給了他兩個營的兵力,對於想靠軍功往上爬的孫堅來說,這是天上掉餡餅,這是天大的機會,他絕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

同樣的道理,劉備也是。

他們的呼吸都變了。

重賞之下才有勇夫,想讓人為你拼命,就得捨得下本,這支部隊他帶不回幽州,不如分享一下利益,將孫堅和劉備綁上他的戰車。

他只需要控制中軍,再保證後路的輜重補給便好。

思索之時,點卯完畢,來應命的軍侯全是四營軍官,中軍一個都沒有。

“趙雲,調騎兵入中軍,抓捕原長史耿賁以下二十二人來中軍帳治罪,但有阻礙,就地誅殺。”

“遵令。”

趙雲剛剛應命,孫堅就出列行禮:“啟稟將軍,某麾下千騎願協助抓捕人犯。”

劉備也跟著出列:“將軍,某也願意協助。”

效果立竿見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