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襄已經走在通往范陽的路上了,在斬刑還沒結束的時候,他就出發了。

帶著一千四百騎兵,兩千多輛挑選出來的大型輜車,拉著兩萬多老弱婦孺。

五十里路,走到晚上也沒走完。

眼見著太陽就要落山了,劉襄無奈的嘆了口氣,對身邊的趙雲說道:“子龍安排紮營吧,此處距離范陽還有二十里,今天是趕不到了。”

“主公若是著急,可帶宿衛先行,某帶著百姓在此宿營便可。”

劉襄搖搖頭:“並非著急,只是用了這麼多輜車,行軍速度卻如此緩慢,心中不爽利,念頭不通達。”

趙雲爽朗的笑道:“主公仁德,不忍催逼百姓,才會行進緩慢,千萬莫要介懷。此事,非不能,實不願也。主公愛民如子,黔首百姓心中感念,今日之事必傳為美談,仁德之名,當為天下敬仰。”

劉襄回頭看著已經下車,在越騎的指揮下,緩慢建立車陣,準備露營的百姓,頗為無奈的說道:“老的老,小的小,病的病,弱的弱,哪敢強行催促,吾怕他們死在半道上。”

趙雲突然有些感慨,苦澀的說道:“這滿天下的上位之人,有幾個在乎過百姓死活。”說完又振奮起來,朗聲說道:“如此,更加彰顯主公仁德,與其他之人不同,亦是雲之幸運。”

這幾天的經歷,讓趙雲對劉襄的認識,更加清晰。

主公這人,殺心很重,但對百姓,是真的愛護,單單一句仁德,已是不夠,乃是趙雲平生僅見的,愛護百姓之人。

主公有時會嫌棄百姓蠢笨,但他是真的把黔首百姓當人看,他發自內心的尊重每一個人。怪不得軍中士卒如此用命,即便是那些新兵,也願為主公而戰。

他還聽說了,主公為了向百姓謝罪,代替軍中士卒捱了鞭刑,又補償了士卒犯下的罪責,免了他們的死刑,當真是仁德恩義,如此品德,自然軍心歸附,士卒效死。

嗯…主公對敵人是真狠,說滅門就滅門。這樣也好,這個世道,不狠一點,活不下去啊。

想我趙雲,成名十二載,蹉跎了十二載,如今,天幸得遇明主,那就跟隨主公,闖一闖這汙糟的世道。

趙雲在感慨,劉襄在無奈,百姓在立營。

虛弱的太陽在地平線上掙扎,一彎如蛾眉般的新月,在太陽的上空,悄然現身。

隨著太陽愈發虛弱,天上的繁星逐漸顯露,群星爭輝的時辰,就要到了。

劉襄抬頭仰望星空,依稀辯識出幾個著名的星座。

正在他想尋找更多的星座之時,一匹快馬出現在遠方,直奔劉襄的所在而來。

幾個宿衛騎士縱馬迎了上去,認出是送信的緹騎,就簇擁著他,來到劉襄面前。

“稟報將軍,涿縣軍情。”

“下去休息吧。”

劉襄接過由宿衛轉遞的軍報,開啟查閱。…

王興、嚴綱聯名呈文:九月初二,方城、西鄉兩路援兵,在桃水北岸匯合,嚴綱率騎兵突襲,陣斬敵將,殺敵兩千餘,其餘部眾被逼下桃水,死傷狼藉。

涿縣北營出兵救援,王興趁機發兵攻營,卻被城中守軍阻攔,兩軍在北門外戮戰一場,互有傷損,各自收兵。左軍陣亡五百餘人,殺敵不下兩千。

劉襄皺皺眉頭,戰果是真的不錯,可惜涿縣的實力並未損失多少,這種消耗戰的打法,安平軍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這就值得商榷了。

他取來竹簡,寫下回文:“爾等功績,戰後封賞。仔細勘察敵情,謹守營寨,等我回軍。”

發出迴文,劉襄苦惱的想著涿縣的事情,他現在能用做攻城的部隊,勉強四萬人,大多數是新兵。

就算在故安縣和遒國再招募兵卒,憑藉一幫手拿木槍、投矛的新兵,要靠屍體堆上城牆嗎?

涿縣,如鯁在喉啊。

涿郡太守溫恕,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緹騎至今沒有打探到什麼有用的情報。

只知道是個官聲不錯的,什麼性格、愛好都不知道,劉襄也沒辦法針對對方的性格缺陷。

全取涿郡還有一個難關,就是五阮關。

五阮關就在後世的紫荊關那裡,位於拒馬河上游,雲蒙山西邊的紫荊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