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2/2頁)
章節報錯
劉襄分辨不出哪些人被搶了,又被搶了多少,他也不知道應該退還多少錢糧,更沒辦法安撫這些人心中的憤懣。
可饑荒不等人,沒飯吃,就得餓死。
算是以工代賑吧。
老弱婦孺管兩餐,青壯每月額外再給五斗米。
估計之後幾天,來的人會更多。
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啊,劉襄規劃了一大堆工程,就怕勞力不夠呢。
百姓忙忙碌碌,到處都是人群,城裡徹底成了大型施工現場。劉襄重點關注了一下茅廁的問題,這麼多人聚集,排洩物不好好處理,就等著瘟疫橫行吧。
優先修建茅廁,專人監督胡亂排洩的問題,又建立了專門收集糞便,拉到城外漚肥的隊伍。
老話講的好,莊家一枝花,全靠糞當家。糞便拌上草梗樹葉再加上土,在田間地頭一堆,最後用土封好,任其發酵,明年就能當做肥料,直接堆肥了。
普及化肥之前,這就是田地增產的法寶。
城外也沒消停,反正劉襄所在之地,老百姓就別想消停了,想安安靜靜的等死?做夢去吧,都給老子幹活去,幹了活,有飯吃。
他讓人在城外搭了草棚子,在那裡脫胚、陰乾,城裡可沒這麼大的地方。
又命人去伐木,解決建築材料和燃料的問題。
還組織了運送物料的車隊,拆遷的廢料往外運,建築的材料往裡送,鹿車、平車、輜車,一隊隊往來不休。
出了西門再走八九里,就到了山區,那裡有處窯場,主要是用來燒陶和青磚的。現在正在改建,以後專門燒水泥、石灰和投石機的石彈。
劉襄覺得,這裡的地形真是不錯,兩面環山,南鄰徐水,他想在這裡建一座小城,用來做工坊區,還要擴大窯廠。
此城不必多大,依託山樑走勢,再修建兩處兩百米左右的城牆就行,戰時也能與北新城互為奧援。
等水泥出窯,就開始動工。
劉襄準備把這裡命名為保定,用來紀念後世的那座京畿之門。
這麼一算,勞力缺的有點多,他發文范陽,調一萬民夫南下,派兩千步卒護送,隨軍多帶工匠,專門修築保定小城。
文書的最後,又讓田疇加派了一隊緹騎過來。
四處轉了一大圈,晚上的時候回到了縣衙。
趙雲還沒回來,他帶著三千人馬,去攻打城外的莊園塢堡了,這些大多是昨晚叛亂之人的產業,剩下的也與叛亂之人脫不了干係。
劉襄要徹底清掃北新城的豪強地主,昨晚的叛亂,給了他絕佳的藉口。
他給北新城的地主都定了罪。
罪名:叛亂。
夷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