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襄很疑惑的問道:“為何如此缺糧?”

孫義憤恨難耐,攥著拳頭,氣得直打哆嗦,一時之間竟難以言語,他身後的魏禮開口幫腔:“啟稟將軍,縣令與豪強勾結,偽作黃巾過境,縱兵劫掠,家中糧食資財被搶奪一空,某等無糧過冬,就想著去投將軍,隨軍作戰,賺些米糧。”

“是樊與亭如此,還是縣中鄉亭都是如此。”

孫義已經緩過來了,就開口回答:“鄉亭大多被搶,城中豪強趁機提高糧價,一斗粟米已經賣到一百二十錢,價格漲了六倍。今年五月雖有旱情,但很快就過去了,原本是個豐年,誰知又趕上人禍。”

(在漢代,鬥是容積,一斗是十升,十鬥是一斛,一斛約重一石。一石是一百二十漢斤,約等於現代的五十九斤多,將近六十斤。)

劉襄在范陽並沒有見過北新城的流民,可能是聽說戰亂,都往南邊逃難了吧?

他回頭問趙雲:“子龍北上之時,可遇到向南方逃難的流民?”

趙雲點點頭:“南下的流民成群結隊,某糧草不多,也沒敢接濟。”

劉襄點點頭,這北新城,就像個火藥桶,自己要不要引爆它呢?

在他原本的計劃裡,不會現在就攻打北新城。

是準備接應趙雲之後,再訓練幾天新兵,然後轉頭攻取故安、遒國,回師與左軍匯合,拿下涿縣之後才會考慮南下的問題。

可他發現了戰機,放棄就太可惜了。

計劃不如變化啊,這讓劉襄有點苦惱。

他思考了一下,開口問道:“孫郎可想手刃縣令?”

“如何不想,某恨不得食其肉寢其皮!”

“吾有一計,需孫郎相助,此計若成,縣令交給你來處理,缺糧的事情也能解決。孫郎想要什麼賞賜,吾也會盡數滿足。”

孫義知道劉襄這麼給他許願,要做的事情肯定很危險。可他原本就決心隨軍作戰,甚至要做先登死士,早已做好戰死的準備。

他與兩個夥伴對視了一眼,開口說道:“請將軍下令。”

劉襄笑了一下,寬慰他道:“此計並不複雜,吾也不會讓孫郎送死,只是需要用到本地之人才好行事,孫郎不用憂慮。”

說完伸出一根手指,接著說道:“第一步,吾會帶兵回范陽,降低城中戒備,孫郎需要聯絡人手,壯大力量。”

又伸出第二根手指:“第二步,聚集人手混入城中,吾也可以派兵配合,你們可以假作入城避難。待你們進城之後,吾會大兵圍城。然後,找機會里應外合,奪取城池。”

劉襄確實覺得又不復雜又不難,關鍵就是要本地人,最好有點名望的,在城中裡應外合。

孫義考慮了一下,有點為難的說道:“孫某確實能聯絡到一些人,可手中沒有米糧,聚集不了多少人手。而且,兵器也不夠,造不出多大的混亂,恐怕會耽誤將軍大事。”

劉襄心中冷笑,這是在要好處了,孫義不是什麼老實人啊。

“吾會留下一批糧草兵器,我軍今天就會開拔,你明天帶著人手去城北二十里處搬運。”

孫義似乎做下了什麼決定,拱手一禮:“謝將軍信任,某能聚集千餘人手,拼死也要拿下城門,助將軍奪城。”

劉襄覺得孫義沒理解自己的意思,就開口說道:“孫郎要把眼界放開,北新城一縣有十萬百姓吧?”

孫義不知道,他旁邊的田誠肯定的回答:“只多不少。”

“缺糧逃難的不少,留下的更多,縣城內外五七萬人總是有的,這其中有多少人缺糧過冬?以奪城放糧的名義,拉攏三五千人,很難嗎?原本住在城中的,都不需要找藉口才能混進去。這麼一想,孫郎還覺得要拼命才行嗎?”

孫義很疑惑,事情會這麼簡單嗎?

劉襄當然不會跟孫義說實話,他需要的只是城中混亂就行,根本就沒指望孫義他們能拿下城門,放大軍進城。

他不理孫義疑惑的眼神,回頭問趙雲:“子龍,軍中還有多少存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