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叛賊之後(第1/2頁)
章節報錯
劉襄想了一下,覺得甄逸應該不敢罵他。老婆孩子還在劉襄手裡呢,不可能這麼頭鐵。
這是口出大言,要與他辯難?
沒有什麼爭論啊,甄逸也不像是來說服他的樣子。
他說的不忠不義,應該另有所指。
劉襄沉吟一番,開口回答:“名為韁,利為鎖,忠義為牢籠。如此,方能駕馭鷹犬,為吾爪牙,驅馳四方。”
甄逸捋捋鬍鬚,不置可否,又鄭重的說道:“將軍仁德。”
劉襄思索一下,甄逸問的仁德,應該是在問劉襄的施政理念?
“生無乏用,死無傳屍,此謂仁德。”
劉襄的意思是說:百姓活著的時候有吃有穿能好好生活,死了有埋葬的地方,有後人祭祀,不會棄屍荒野,這就是仁德。
他想了想,又繼續說道:“百姓其實不在乎誰當皇帝,誰能讓他們吃飽穿暖,他們就跟著誰。
在意皇權更迭的是士人,他們要為官從政,獲取權利。權利大,傳承久的,他們的家族就成了世家。
世家不是憑空出現的,他們需要政治權利。所以,他們要從龍。甄公要復興家族,下定決心了嗎?”
甄逸再次發問:“將軍乃漢室宗親,譜系明確?”
東漢末年,漢室宗親真的很多,多到數不過來。劉襄不太明白,甄逸為什麼在意這一點。
“漢室宗親,多如牛毛,誰會在意?”
甄逸斟酌了一下言辭,回答道:“漢室血脈繁衍生息,各系枝屬散入民間,落魄者兩餐不濟,棲身於寒窯茅屋之內。
但皇族血脈,畢竟不同,世人當高看一眼,便如龍之一物。
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
龍乘時變化,得志便能縱橫四海。”
既然甄逸這麼在乎漢室宗親的身份,劉襄只能跟他說點實話了。
“吾確為景帝閣下玄孫,也是臨邑侯枝屬,但不是中山靖王之後。
吾乃景帝之子常山憲王之後。
憲王生真定頃王,
頃王生真定烈王,
烈王生真定孝王,
孝王生真定安王,
安王生真定共王,
共王生臨邑候,
先祖名諱為讓。
在光武帝時,因參與叛亂被耿純殺害。
其後,祖輩便假託中山靖王之後,遷往邊地,在大漢北疆繁衍至今。吾倒是覺得沒必要躲,光武之後,哪還有人在乎臨邑侯殘存血脈,這麼多年也沒見人抓捕。”
甄逸目瞪口呆,這一枝,有造反的傳統啊,他們躲了兩百多年,現在又反了!
怪不得,漢室宗親這麼多,有窮的、有富的、有掌權的、有掌兵的,造反的就這一根獨苗。
他嘆了口氣,該瞭解的都已經瞭解了,該試探的也都試探過了。
能力、勢力不用說,起兵半年,拉起幾萬兵馬,打下四郡之地,掌控百萬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