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南下(第2/2頁)
章節報錯
這場戰爭劉襄謀劃了幾個月,已經到了收穫的時候,就更不能疏忽了。行百里者半九十,這個道理,他懂。
七月二十七日,劉襄率兵逼降安次,城中只餘八千饑民,被遷到薊縣生活。
命令後軍帶一萬民兵駐守薊縣,運輸輜重,囤積糧草,護持潞縣到軍都縣的糧道。
命令楊槯出兵軍都徑,佯攻居庸關,牽扯上谷郡兵力,為閻柔創造戰機。
傳令閻柔,可伺機進兵居庸縣,與右軍夾攻居庸關,打通進入上谷郡的道路。
七月二十八日,劉襄領正兵一萬六千人,民兵五千,民夫七千,渡過㶟水出兵廣陽縣。
廣陽縣靠近涿郡,又是鄒靖進兵時的糧道節點,情況比其他縣要好一些,能得到一些賑濟,有幾萬百姓聚集。只是青壯都被鄒靖抽調了,劉襄大軍到時,沒遇到什麼抵抗。
又背上了幾萬老弱婦孺的包袱,劉襄也很無奈,總不能不管吧?可他不能總用軍糧往外貼補,這不是辦法,長久不了的。
漁陽確實囤積了一些糧食,可那些都是有用處的,要養兵養馬,要養工匠,要招募民夫,要備荒備戰。
怎麼算都不夠用。
還是得指望涿郡的糧食,必須儘快拿下涿郡,不能拖到冬天,更不能等到明年。
留下五百正兵一千民兵,命他們守護糧道,大軍不在此地停留,兵進涿郡,直奔良鄉縣而去。
良鄉在廣陽縣西南五十餘里處,位於聖水北岸,全境皆為平原,倒是挺適合開荒種地的。
可惜就是人少。
大軍一到,良鄉縣長就乖乖的開城投降了。接管城防以後,劉襄不理其他,直奔府庫。
良鄉縣存糧不足三千石。
他只好帶著兵馬,去找縣中大戶借糧,砍了十幾個腦袋,搜遍了良鄉縣豪強地主的府邸,也才募集了一萬石糧食。
剛剛夠災民吃一個月。
留下一千正兵一千民兵,先運些糧食回廣陽縣應急,並守護糧道,看守退路。
大軍休息一夜,繼續開拔,向涿縣行進。涿縣距離良鄉八十餘里,是涿郡的郡治。
在本地嚮導的帶領下,渡過聖水,向南走了一天,避過垣水和桃水交界處的泥濘路段,第二天再渡過桃水,轉向東行,中午的時候趕到涿縣,距縣城東門十里處安營紮寨。
劉襄帶宿衛前去觀城,涿縣就是後世的涿州,有天下第一州的美譽。西臨太行北依燕山,城周九里,城垣高三丈有餘,開有四門。
相傳黃帝車裂蚩尤,部分屍骨棄於涿地,為避蚩尤之孽,修築古城時,西門凹入,形成了東北內折,西南凸出的樣子,當地俗稱“凹”字城。
因形似臥牛,故又稱之為“臥牛城”。
城西百餘步,桃水由南向北流過,至城北三里處折而向東。桃水是巨馬水的支流,在涿縣轉向東流,匯合垣水,繼續向東在陽鄉那裡匯入聖水,東流入海。
涿縣西北二十餘里處,還有一座西鄉小城,是侯國封地,與涿縣成掎角之勢,互為依託。
劉襄心中發愁,這座城池不好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