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廷敬自然想做官,還想搞亂大夏朝廷,引起內鬥。

畢竟這個朝廷成立不久,在康熙看來,這和草臺班子差不多。

雖然你軍事很強,但你朝中你有琉球人、臺灣人、高麗人和中原人,而且大部分官員都是投降過去的,稍微點點火,扇扇風,引起內耗,對大清來說,就是一個機會。

韋宇龍現在倒是沒想這麼多,只覺得陳廷敬投奔大夏,肯定是在康熙那邊受了委屈,要換個老闆而已。

既然對方是個人才,那就留下來,韋宇龍入住中原後,還沒舉行過一次科舉,人才還是十分缺乏的。

不過留下他,那也要讓對方佩服才行,人家問題已經出了,自己還是回答的。

韋宇龍想了想,便道:「此乃官員翫忽職守,有愧百姓,朕會派御史去查,如果事情屬實,絕不姑息。」

陳廷敬依然一副淡然的模樣,微笑道:「查了之後呢?」

「先生什麼意思?」

「天下像這樣的事情何其多,陛下能查一件,難道能查萬件?」

韋宇龍不明白他的意思,只好道:「只要讓朕知道,有一件查一件。」

陳廷敬眼睛挑了挑,問道:「陛下有愛民之心,可這不是長久的辦法。難道像明太祖那樣,對貪官剝皮萱草,掛在衙門口?」

韋宇龍聽出他話中有話,「哦」了一聲,忙問道:「先生有何良策?」

這就是陳廷敬要的效果,對於這種伺候了兩代皇帝的成年狐狸,他淡淡一笑,說到:「如今夏國御史有兩千多人,每個省就有近兩百人,這個數量比明朝御史的總合還多出一倍,足見陛下對吏治和民生的重視。可這些御史大人們天天呆在衙門,百姓想要什麼,有什麼冤屈,他們知道?」

韋宇龍沉默了,正在批閱奏摺的潘竹雲也沉默了。

上次在揚州的事情,就是御史不給力所致。不得不說,陳廷敬的話,說到了點子上。

百姓要是有冤屈,有時候高高在上的官員,天天呆在衙門,怎麼可能知道?而且說不定還是壞人的保護傘。

韋宇龍想了想,試探了問了一個不太現實的問題:「先生的意思,是讓御史們走出去?」

「陛下英明!」

陳廷敬起身拱了拱手,表示的很尊敬,其實心裡暗爽:「天下那麼大,真那樣的話,批閱奏摺累不死你!」

爽完,他繼續慢悠悠地道:「可以讓分管州府和各縣城的御史每個月有十天去縣城聽取百姓的事情,幫他們解決問題,瞭解百姓對官員的看法。這樣陛下可以瞭解天下百姓的情況,百姓監督官員的作業也能發揮到最好,還可以依次考核各地御史的政績。」

韋宇龍皺起眉頭:「辦法是好,只是……」

他想說的是「那樣我就成了批閱奏摺的機器了,還怎麼陪老婆,怎麼練功?怎麼關注軍事?」

而且奏摺的數量大增,增加了內閣和丞相以及自己的工作量。

不過轉念一想,便轉了話題,道:「只是朝廷的左右都御史少了一個人,沒人負責這一塊,先生如果能入朝為官,朕封你為右都御史,專門負責此事,可好?」

「臣能為陛下效力,為百姓做事,乃臣之榮幸。」

陳廷敬立即站起來謝恩,

他剛才那番話就是想混個御史噹噹,只是有些意外這個皇帝一上來就給自己正二品的右都御史,實在有些意外。

不過他沒想到的是,韋宇龍是懶,怕奏摺太多,覺得注意你出的,那就辛苦一下啦。

「愛卿不用客氣,以後就辛苦你了。」韋宇龍擺了擺手,各懷鬼胎。

「為陛下分憂,臣下之本分。」

陳廷敬以為那是客氣,其實皇帝根本沒打算對他客氣。

等陳廷敬離開,韋宇龍正準備下聖旨給吏部,一旁的潘竹雲走了過來,道:「陛下,那個陳大人的主意不錯,但臣妾中覺得這件事有點蹊蹺。」

「你也看出來了?」

韋宇龍呵呵一笑。

「難道臣妾的直覺是對的?」潘竹雲有些高興,覺得能和韋宇龍想到一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