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起源於華夏,但在朝鮮也是極為隆重的節日之一。

好在那時候的朝鮮國,還沒有人敢把端午節無恥的說成是他們的,而且崇尚華夏文化他們,對端午還是十分重視,整個城中也是一副節日的喜慶氣氛,熱鬧非凡。

這天百官照例是不用上朝,初陽升起,李棩便帶著大隊儀仗護衛、王后,以及京中大部以上官員,浩浩蕩蕩地前往漢江邊,準備欣賞一年一度的龍舟比賽。

好久沒出來走動的李棩也是興致勃勃,不過他瘤子還沒切,因此不便出面給百姓致意。

韋宇龍此刻也騎馬行進在隊伍中,隨時注意著周圍的動靜。

為了保險,他還把扮成自己護衛的郭家姐妹也帶在身邊。

儘管韋宇龍對自身武功很有些信心,但他不知道倭人到底用什麼計劃來行刺,多帶兩個高手就多一份保障。

而且對他佔領朝鮮的計劃來說,無論如何都不能讓倭人的陰謀得逞。

就在漢城一個隱蔽的地方,十幾個打扮成朝鮮人的倭人,目送著李棩的車馬出城後,全部開始行動起來。

此時的漢江邊搭著一個豪華的涼棚,雖然周圍也是圍滿了百姓,但宮衛已經將百姓和涼棚遠遠隔開。

在涼棚周圍還有一些座位,這些都是給大臣們準備的。

許多朝鮮少男少女在這一天也身著盛裝,來到這裡看熱鬧,漢江邊這一天可以說是魚龍混雜,這對刺殺來說,確實是最好機會。

李棩一行人來到江邊時,瞧著這幅熱鬧的景象也是十分欣慰,對旁邊的王后笑道:「好久沒出來,我朝鮮還是這樣國泰民安。」

李棩的王后笑了笑,說道:「王上雖然身體有恙,但百官各司其職,盡心輔佐,才有這番景象。」

可剛說完,她又嘆了一口氣,道:「可臣妾的堂兄連一個賤民女子都被人搶走,前些日子給臣妾抱怨,說王上太過寵信韋大人了,就連這次的座位,都在王上最近的地方,也不怕百官有意見。」

李棩頓時明白王后什麼意思,不可置否的「嗯」了一聲,便不再說話。

今天本來是王后的堂兄金錫胄納妾的日子,但要迎娶的女人卻被韋宇龍這個小官給搶走了。

雖然後來李棩斥責了韋宇龍,還罰俸半年,但也讓朝中大臣都知道此事,前段時間竟成為朝中笑談。

一個賤民女人對金錫胄來說,本來不算什麼,可這件事太過丟人。

他作為外戚,自然咽不下這口氣,跑到堂妹,也就是李棩的王后那裡一陣抱怨,想讓王后幫自己出口氣。

王后也看李棩心情不錯,本想借機說起此事,好讓李棩不要太寵著韋宇龍,最起碼提拔下堂哥,給他一些安慰。

誰知李棩不接茬,王后無奈,只好不便再說,省的攪了王上的雅興。

車駕來到江邊,李棩身穿大紅國王袍服,卻帶著一個面紗,走下馬車,身旁王后也是盛裝跟在身後。

百官見禮後,他帶官員祭拜過屈原,撒下一些粽子後,一名內侍拿來一個鼓槌,道:「請王上發令龍舟賽開始。」

李棩看了一眼江面上二十條掛著紅綢的龍舟,接過一個鼓槌,在一面大鼓上瞧了一下。

「咚!」

一聲鼓響之後,江面上二十條龍舟迎風破浪,在整齊的號子聲中向前疾駛的時候,助威聲吶喊聲也頓時響起。

這些龍舟大部分都是達官貴人或者富商出資的,因此每年能取得第一,也是一種難得的榮譽。

而且按照慣例,只要王上前來觀賽,第一名肯定會得到國王的嘉獎和賞賜。

李棩已有兩年沒經歷過這種熱鬧的事情,看的也是津津有味。

經過比拼,一艘龍舟第一個到達終點,沒一會兒,八名賽手、一名鼓手齊齊來到李棩所在的涼棚外,準備接受賞賜。

韋宇龍就坐在離涼棚最近的位置上,瞧著李棩起身,準備給這九個身上披綵綢的勝利者敬酒,心中微微有些詫異:「難道個子太高划船沒有優勢?這幾個人怎麼這麼矮?」

正想著,忽然一股涼意從脖子冒出,對著涼棚大喊:「王上小心!」

說時遲那時快,九個人也在此刻,抬起右腳,向李棩一踢,九枚飛鏢從鞋底射出,全部快速射向李棩全身各處。

「這些倭人的計劃真是歹毒!竟將飛鏢藏在鞋底,躲過宮衛的搜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