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城池番了兩倍的面積,還不止而成內的人員,自然是不用多提了。

本地人口比較往來的商人,甚至都還不足一半呢。

而本地越來越多的漢人,和牧民都出現在這座小城裡面,他們都是在這裡生活做生意。

並且有些不少的漢人,都還想著在亦乃集定居下來。

畢竟現在草原,已經被大明給打下來了,這草原自然也就是安全的地方。

而在亦乃集,這個地方也最能夠看草原民族和漢人之間相互融合的情況如何。

一開始自然是有不少衝突的,不過,在大明捕快的努力之下,這些衝突也都不算什麼了。

不過大家不要誤會,這可不是說大明不快在搞什麼種族壓制,或者種族歧視什麼的。

要知道在朱啟看來這些草原民族和漢人其實都是我華夏民族。

大家都是自己人,雖然現在有一些衝突,但並不是不可調和的矛盾。

真正的罪過還是在北元皇帝那邊,現在北元皇帝都給抓住了,老百姓自然是可以好好的,做我大明子民的。

那些主動挑事的,自然是殺無赦了。

而那些願意好好過日子,當順民的自然是一視同仁。

不可能像北元那樣出現四等民族,殺一個元人就只需要陪一頭牛,這種事情是萬萬不可能發生的。

明法也是擺在那邊,如果有誰敢執法,或者是濫用職權的話,說不得就得立馬處理了。

大明的吏治在這個時候還是非常清明的,也是很高效的。

再加上這些亦乃集的官員,很多都是跟著遼王朱啟出來的,這方面的思想覺悟也還是有的。

不過他們雖然在思想覺悟上是非常高的,但在經濟上卻還是有點粗糙。

尤其是草原這種環境下,如何發展經濟,卻是讓他們頭疼的事情了。

也只能請遼王朱啟親自出山來,整頓一下草原上的經濟了。

畢竟理論說的再好,但如果時間不行的話,也是白搭的。

朱啟對此也是非常知曉的,所以到了亦乃集之後,第一件事就是看一下戶籍,以及附近開荒農田的情況。

不少的官員,都已經被聚集過來了。

他們自然不是亦乃集本地的官員,很多都是馬上要派往草原深處去當地方官的人。

而他們來看的目的,自然也是學習遼王殿下的經濟理論,到了草原深處,也好開荒帶著那些民們一起發家致富啊。

畢竟遼王朱啟早就說過了,真正要讓草原歸附的話,還得要讓草原上的老百姓們富有起來。

讓他們有衣服穿,有飯吃不需要打仗也可以活得下去。

這樣草原才不會出那麼多的梟雄,不會出那麼多的反賊。

道理大家當然都是懂得,聽遼王殿下這麼說也是非常支援的。

必須吃飽了飯,誰還想著造反呢?

誰還想著去幹殺頭的事情呢?

但是道理是道理,怎麼做卻是另外一回事了。

起碼他們是不知道草原這麼貧瘠的土地,到底該怎麼讓他種出糧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