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三章 規範銀行業(第1/3頁)
章節報錯
朱啟既然自覺的將銀行還有推行鈔票的事情給接下來了,那自然要好好的捋順一下順序,然後認真的解決這個問題。
官府衙門的人,他是一個都不打算用的。
那些人或許在人品方面還是挺靠譜的,但在專業技能方面,朱啟可不覺得他們能比學過數學統計學的那些學生們來的好。
這四書五經雖說也有算數,但教的畢竟淺顯了一些, 而且在經濟學領域,也並不是說數學好就能夠解決的。
更多的還是對於經濟的一個整體認知,朱啟雖說,不敢自稱什麼經濟學大師,但是在大明現在的環境之下,他的理念絕對是超前的。
比起用官場上的那些官吏們, 直接從學院裡面挑選合適的人選, 才是朱啟,現在覺得比較靠譜的事情了。
而那些朝廷的官員們自然也知道,遼王朱啟,現在組建了一個叫做銀行的新的部門。
並且全權負責銀行的運營,而且還獨攬了製造貨幣的權利。
對於那些官員們來說,不論遼王朱啟去主管任何事情都可以接受,但主管鑄造貨幣這可是不能夠接受的事情了。
要知道貨幣是一個國家的財政命脈。
這種事情怎麼可以讓一個王爺來掌控呢?
萬一要是遼王殿下自己私下裡印發貨幣,每日給自己印個幾百萬只抄什麼的那部亂了套了。
一下子又是雪花片一樣的彈劾,往朱元璋這邊送,而朱元璋也是老樣子,對於這些彈劾的文字那是一概不理的。
連遼王朱啟也知道那些官員們在彈劾自己,不過這也是預料之中的事情了。
如果自己是他們的話,對於皇帝把鑄幣權,這麼重要的事情,交給不是太子的王爺, 肯定也會反對的。
而朱啟自己也是問心無愧的, 如果不是為了大明, 誰不想趕緊回去遼陽繼續摸魚呢?
而朱啟也沒有理會朝堂上的那些不和諧的聲音。
很快就在自己的學生之中,選拔了一批合適的人選,來去銀行當第1批的工作人員。
這銀行雖然剛剛建立起來, 但是在應天府的知名度那已經是起來了。
倒也不需要去特意進行宣傳的工作了。
而只需要根據市場需求來印刷鈔票,保證紙鈔的數量不會大於市場所需。
然後就是引導百姓們,儘量使用紙鈔,來進行交易,以及進行相關的殘破的紙鈔回收,重新發放等等這些工作。
而銀行最重要的業務當然就是儲存了,把老百姓的銅幣和銀子收上來,發放紙鈔給他們。
就類似於宋朝時候,那些牙行們收取商人的銅錢,然後把交子發給他們,是一樣的道理。
至於你說儲存紙鈔暫時還沒有這樣的業務,一來是因為只超現在的工藝水平,還無法做到像現在一樣長久儲存。
二來,也是老百姓們心中,現在對於銀子和銅錢的認可度,要遠遠的高於紙幣的認可度。
所以讓他們將銅錢銀幣存到銀行來就已經非常的困難了,如果讓他們即將銅錢銀幣存到銀行, 又讓他們將紙鈔存到銀行, 那可真是難上加難, 所以朱啟也並不強求這些東西。
原本朱啟提出的要考核市場的規模,這種事情對於其他的官吏來說就覺得不可能。
本來那些官吏覺得遼王殿下沒用他們,就已經心裡面不高興了。
如今自然是想著看遼王殿下的笑話,就算是神奇如同遼王這般厲害,也不可能短時間內就把市場規模摸得一清二楚吧。
但讓他們大跌眼鏡的是,遼王殿下還真就有這樣的本事。
僅僅只是半個月的時間沒到,甚至連2月份春耕種子都還沒播完呢。
遼王殿下手底下的那批人,就已經將整個應天府的市場規模摸了一個一清二楚。
並且根據市場規模來制定了所需要發行的貨幣數量,而那些官員們完全看不懂了,這是怎麼弄出來的呀?
其實也非常的簡單,首先就是看看政府部門每年發行的那些銅幣流入的情況。
餘下的就是處於稅務局直接調出應天府的檔案檢視就行了。
大明商業稅務的稅收制度,每年也都會做各種各樣的統計,所以朱啟想要弄清楚這些東西也並不是多麼困難的事情了。
說白了就是一個計算能力的問題,如果計算能力合格的話,想要在十幾天內算出市場規模所需貨幣,那絕對不是什麼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