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 空印案(第1/3頁)
章節報錯
朱棣小小的腦袋瓜子裡充滿了大大的疑惑。
朱啟也知道自己所說的稅收改革措施,有點過於前衛了一點。
可以這樣說,這種在稅務上的改革,是封建王朝制度建立以來,從未有人敢做的。
明朝中後期有一個人做了,那就是張居正的一條鞭法,通俗點, 這項改革就是窮人少交稅,富人多交稅,讓地方官員責任落實,增大稅務造假的難度和成本。
但終歸沒有觸碰官紳的根本利益,官紳團體依然是不用納稅的,而且一條鞭法執行的也不徹底, 最後被廢棄, 直接為明朝滅亡加了一桶汽油。
一想到這裡,朱啟就格外的痛心, 那麼大的市場份額,那麼大的經濟規模,明朝愣是收不上來錢,最後整個國家都活活“餓死”,令人痛心不已。
朱棣那邊還在做著思考,小小年紀的他,還並沒有太根深蒂固的官僚思想,更何況在朱啟的影響之下,已經算是相當前衛了。
如果別的王爺,甚至說是太子朱標來了,聽到朱啟說這一番話,光聽朱啟說要官紳一體化收稅,怕不是就要喊一嗓子:
“怎可如此,士紳乃我大明根基啊!”
原因無他,統治國家,治理天下, 需要這些士紳讀書人。
再加上上千年的傳統觀念,官紳不納糧已經是傳統,想要打破這種傳統,遇到的阻力可想而知。
不過朱啟也只是跟朱棣點了一點,種下一顆種子,後面會如何發展,就不是朱啟能夠預料的了。
至於你說,讓朱啟站出來引領改革什麼的,那就算了吧。
朱啟一沒實權,二沒有話語權,他也不是學經濟的,更沒有當過什麼領導。
歷史上張局長那樣厲害的人物,都沒有能成功的稅務改革,朱啟做可實在是沒有什麼信心啊。
他覺得自己也就一張嘴說一說,至於說先行者,要不還是讓朱元璋來吧,挺合適的。
朱啟和朱棣正說著話呢,外面已經能夠看到應天府的城牆了。
這一次朱啟大勝歸來,朱元璋安排接待他的規模,自然是頗為隆重的。
只見到城門口,有太子朱標親自率領著一眾官員們正在迎接。
朱啟哪敢坐在馬車上跟太子朱標說話啊,這才遠遠看到呢,趕忙帶著朱棣就下了馬車。
兩人一同步行朝著城門口而去。
朱標也是快步迎上,身後一眾官員們也是趕緊跟上。
朱啟已經提前醞釀了兩滴眼淚,含在眼眶之中打著滾,一見到太子朱標以後,拉住太子的手,已經是嗚咽哽咽。
演技高的,不提了,朱棣在邊上都看傻了,乾嚎了兩嗓子想配合一下,就差喊上一句“三哥節哀啊!”
不知道還以為朱元璋已經駕崩了,遼王殿下才如此傷心呢。
太子朱標也是一把扶住了朱啟,就聽朱啟帶著哭音說道:
“皇兄!三弟我幸不辱命啊,沒有給父皇丟臉,沒有給我大明丟臉!
只是這遼東路遠,三弟我一直都很想念父皇和大哥,常常想到夜不能寐,悽然涕零,恨不得以後永遠侍奉在父皇和大哥身邊才好啊!”
朱啟一番話說完,太子也是紅了眼眶,身後百官們那一個個都是老油條,演技不畢業的,哪能站得住?
場面不用說了,很感動,只有朱棣一個人演技青澀,乾嚎兩聲,硬是不知道該說啥,算了,站著吧。
太子朱標拉著朱啟和朱棣兩人就一同往城門口走,要帶著兩人去見父皇。
這城門口叫玄武門,面北,是直入皇城的道路。
雖說有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在前,但皇宮宮殿的命名,那都是有講究的,風水先生得看過,輕易不能變。
就比方說這玄武門吧,無論是哪朝哪代,在哪裡建立皇城,那都得叫玄武門。
過了玄武門,百官們自然是不能進入內宮的,他們迎接遼王殿下和燕王殿下的任務也完成了,自然是各自散去。
太子朱標拉著朱啟和朱棣進入了皇城一路朝著裡面走去,身後沒有了百官,他才眉頭大皺,看上去有什麼繁重的心事。
朱啟剛想問發生什麼事情了呢,太子朱標就皺著眉頭說道:
“三弟,四弟,出事了啊!”
一聽朱標這話,朱啟神經一崩,沒來由的想起了之前劉伯溫對自己所說的話。
朱元璋這麼快就召自己,從遼東返回應天,只怕是有什麼麻煩事在等著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