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朱啟的商業三步走(第2/4頁)
章節報錯
總之啊,遼陽城的百姓們,長了這麼大,就沒見到想遼王殿下如此之好的王爺啊。
大街小巷都貼著告示,宣傳呢,嚴禁騷擾百姓,還審判沉積舊案,主動調節鄰里之間的矛盾。
這官府可算是有點官府的模樣了。
一句話,那全靠同行襯托。
老百姓們對於朱啟那自然是十分的愛戴,坐在馬車上的朱啟,看了看這前前後後過來的百姓們,也是心中感慨萬千。
這華夏大地上的老百姓們,就是這樣一群簡簡單單,樸實無華的人。
誰對他們好,他們自然心裡記著的。
朱棣看到百姓夾道歡送的模樣,也是跟著在邊上說到:
“三哥,等我以後去了封地就藩,也要像三哥你一樣,多為百姓辦事,讓百姓如此愛戴我才是。”
朱啟笑著說了:
“你的為人,三哥我還是很放心的。”
朱啟倒也不是恭維,雖說歷史上永樂時期一系列都會惠民政策,其實大部分都是當時的太子朱高熾在主持。
但這些國家大事,肯定是得到朱棣的允許的,不然如何能夠實施呢。
雖說永樂時期打仗有點頻繁,但朱棣大部分時候,用的還是職業的軍隊,比如建立起來的三大營。
隊伍很快在百姓們送行的呼喚聲中,朝著旅順的方向去了。
………………
自旅順出海,僅僅只花了兩天的時間,便抵達了山東半島。
海路不得不說還是極為方便的,即便是海路的不確定和危險性,也因為從旅順到山東半島蓬萊港的距離實在是太近了,這種危險性也是大打折扣。
自蓬萊登入以後,後面的路就是快馬加鞭,走的飛快了。
從接到聖旨,到趕到應天,前後也就走了一個來月,八月末的時候,便趕到了應天府。
可想而知這水路到遼東該有多麼的方便,若是船隻航海技術能更好一些,更成熟一點。
自應天下海,沿著海路直接去遼東,日夜兼程不用停歇,這路程恐怕還能縮短一半呢。
只是想是這麼想,真要付諸實踐,卻還有點困難。
畢竟大明的重心壓根不在海上,就和所有封建王朝一樣,明朝的眼光也是侷限於土地之上。
重農抑商,自然是維持穩定,和長治久安的基本國策。
想要海運發達,光靠政府投入肯定是不行的,真正的大智慧,還是得靠民間的那些能人。
但光是大明施行的海禁政策,還有將商人固定在各個省份的戶籍制度,想要大力發展商業就是不可逾越的鴻溝。
想要跨越這個鴻溝,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
朱元璋那邊不好勸,而且現在大明和北元全面交戰的背景之下,戶籍制度還是利大於弊的。
短時間之內是沒有更改的可能。
朱啟便將目光放到了朱棣的身上。
若是歷史的慣性沒有被改變的話,未來太子朱標之後,朱棣還是很有可能會當上皇帝的。
那麼改造朱棣的思想,無疑是一條達成自己目的的捷徑。
先前,朱啟便已經潛移默化的引導朱棣來重視數學,自然科學,以及凡是都講究資料計算,杜絕空想的好習慣。
如今在路上,又開始聊起經商之事,朱啟與朱棣辯論起來,那是聊的熱火朝天。
朱棣知道三哥喜歡經商做買賣,他其實也挺喜歡的,畢竟這玩意是賺錢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