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藍玉的暗中觀察(第1/4頁)
章節報錯
朱啟眉頭一皺,說到:
“嗨,我問的不是什麼稱頌不稱頌的事情,我問的是這遼陽的百姓是否吃得飽,穿得暖,有沒有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之人啊?”
劉伯溫笑著說起自己在外面所見:
“回殿下,遼陽的百姓, 雖不能說完全吃得飽,穿得暖,但這戰亂之後,大部分人,都還是活得下去的。
即便是那些流浪於街頭之人,我軍也已經安排他們,去做了一些苦力活,賣些力氣換些吃食還是可以的。”
朱啟點了點頭,這些安排看來都已經落到實際上了。
劉伯溫又說到:
“殿下愛民如子之心,老夫佩服至極。
我大明有殿下,實乃我大明之幸。”
朱啟抬了抬手,說到:
“快別給我戴高帽子了,我既然是遼王,以後也要就藩遼地。
往後下半輩子沒準就住在遼陽了,以後還得靠遼陽的老百姓們生活吃飯。
現在讓他們好過些,以後我才好過些啊。
跟愛民如子什麼的談不上,互利互惠,互利互惠。”
劉伯溫一愣,問道:
“殿下,靠的遼陽百姓吃飯?”
朱啟手一攤,說到:
“我以後就藩遼地,每月可不能從內務府繼續領錢了。
這遼陽就是我的采邑, 吃穿用度,都要靠遼地的百姓養活了。
這遼陽百姓交的稅,可不就是我以後的生活來源了,他們不是我的衣食父母又是什麼呢?”
劉伯溫還是頭一次聽到這種說法,以往都說當地的知縣知府是父母官,遼王殿下,反倒是稱呼起百姓為衣食父母了。
他不禁感慨說到:
“殿下真有古之唐太宗的風範啊,民為水君為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就是這個道理啊。”
朱啟聽著劉伯溫誇讚的話,也是有點不好意思起來,但他說的也確實是實話啊。
這明朝洪武年間,最大的特點就是塞王。
所謂塞王,其實就是類似周朝時候的天子與諸侯的分封制度,效仿春秋戰國諸雄侵奪夷狄土地,實行“諸王靖邊”的策略。
所謂“諸王靖邊”,就是給秦、晉、趙、齊、燕、遼等十三個塞王, 以極大的自主權。
這些塞王不僅擁有自己專門的衛所軍隊,在財務上, 還有流官統計收入, 但這些收入,大部分都會交給這些塞王。
有兵有錢,這些塞王的任務也不是在領地內享受的。
他們的任務,是侵奪遊牧土地!
周朝剛開始的時候,即便算上天子加上諸侯的領地,也僅僅只是在黃河流域附近。
而經過數百年按的發展,領土擴大了數倍有餘,靠的就是那些諸侯們不斷的擴充領土。
朱元璋的意思很明確,就是要讓十三塞王,主動打出去。
每年都會讓這些塞王們,出去圍獵,所謂圍獵,就是去搶遊牧的地盤。
朱啟是遼王,也是塞王之一,以後肯定也要走上這樣武德充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