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後勤補給方面,也是詳細到了每一艘船隻,航行一天所需要的的物資補給。

李景隆甚至還計算出了,從蓬萊到遼東最近距離的港口獅子口,所需要的時間。

不僅僅是海路航行的時間,甚至還計算出了。

現在聚集在遼西走廊的納哈出的軍隊,如果以最快速度趕回遼東半島回防的話,所需要的的時間大約是十五天左右。

當然,這些只是理論上的資料。

但有理論上的資料,很多事情就很方便了。

比如說,在這十五天之內,能搶佔多少城池,在何處構建起防禦最為保險。

而做這些推演的時候,都並非是馬雲所知道的,按照將領的經驗來判斷。

而是根據地形,路程以及行軍速度,後勤補給,經過詳細的數學計算以後,最後在遼東半島的地圖上。

劉伯溫用炭筆,在地圖上劃了一條線。

這條線由三座城池組建成為一條防線。

而這就是明軍登陸獅子口以後,需要儘快佔據的三座城池。

而後就是看十五天以後的戰況如何發展了。

按照馬雲以往的經驗,這時候作戰會議開到這裡也就差不多了,至於說佔據了前線三個據點以後,到時候該怎麼打,那就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判斷了。

至於說提前就相好策略方針,在馬雲看來,那麼多的不確定因素的存在,想要提前制定好完整的戰術計劃,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這一仗,少說要打個好幾個月,沒準要打到來年呢,這也是能夠提前規劃好的事情?

但在馬雲看起來不可能的事情,在朱啟看來,確是理所當然的。

雖然朱啟不是很懂軍事,但起碼現在都已經到大明這麼多年了,跟著徐達後面也跟了三回了。

就是近距離接觸戰場,也不止一次了。

他的戰術素養,已經比一般人都要強不少了。

而依照朱啟在後世的經驗來看,參謀的職責,可不就是提前好幾個月,規劃出戰略方針的嗎?

所以說,朱啟從一開始,就要求朱棣,徐增壽等人,在謀劃戰略的時候,不僅要詳細到精確數字,而且還要以算數列出來謀劃的過程。

以及分為一二三四五六等等一些計劃。

也就是說,在戰鬥開打之前,就要將所有可能發生的事情,變數都考慮進去。

這才是真正的參謀部,應該做的事情。

現代的參謀部,本質是就是一個玩數學遊戲的地方。

他們不接觸前線戰爭,但卻可以憑藉高超精確的數學,還有準確的情報,來策劃出各種各樣匪夷所思,精彩絕倫的戰術案例來。

而參謀部,在一戰時候嶄露頭角,在二戰時候開始大放光彩。

可不要以為這是紙上談兵而已,紙上談兵談的只是簡單的戰術和兵法而已。

但參謀部的“數學遊戲”,講究的就是資料說話,什麼玄而又玄的東西,那是一概沒有的。

於是乎,在馬雲的面前,就看到朱棣,徐增壽等人,開始埋頭苦算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