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提到古代的巴蜀,提到古代的成都,首先想到可能就是水利發達,良田千畝,產量重地等等。

但比起成都豐裕的產量,他更加厲害的一點,在於商業環境的穩定和發達。

巴蜀的崛起,這還要從戰國時候,秦國太守李冰修建都江堰開始。

而後秦始皇加大了對西南邊地的開拓,並著手建設成都。

隨後的秦末戰亂,戰火也未曾過多影響巴蜀地區。

到了漢朝時候,大一統的盛世持續近兩百年之久,由此而來的人口激增,市場活力發達,交通的空前便利,讓商業在程度迎來了一個大的發展期。

在西漢的晚期,成都就已經是全國僅次於長安的第二大城市了,成為了貨真價實的巴蜀的經濟,文化,政治中心。

並且在未來的歷史時期,成都的繁華和規模,也依然是排在歷史同期城市中的前列位置,地理位置自然是最主要的原因。

而提到成都的商業,其中的富春坊,自唐朝以來,便是成都最為繁華的地段。

遼王殿下此時就和身邊的那些勳貴二代們,一同漫步在富春坊上。

可不要誤會,他們自然不是來玩樂的,而是來視察民情,瞭解成都風土人情的。

一行人自然是穿著普通人的衣服,免得暴露了身份。

一路走過這巷陌路口,橋門市井,各種攤位五花八門,有撐著遮陽傘的,有搭建涼棚的,有的推著小車的,有的擺了攤位的,擱板上或盤子上,放著各種各樣的吃食。

還有布塊一攤,就地擺放上商品,工具的。

商品也是各種各樣,衣服,字畫,賣剪刀菜刀,雜貨,茶水,甚至還有看相算命,雜耍賣藝……

其繁華熱鬧成都,就算是比起應天府來,也是不遑多讓。

要看一個地方的父母官做得如何,那就直接看看百姓們的日子過的怎麼樣,這當地的物價又是如何,便能夠大致的知曉此地官員政績了。

這個小竅門,也是劉伯溫告訴朱啟的。

一行人逛了一圈,四處詢問了價格,又看了看百姓們的精神面貌以後,劉伯溫摸了摸鬍子,說道:

“嗯,看來此地知府的理政能力,應當是不差的。”

成都的知府,是一個姓陸的中年人,蓄著山羊鬍子,瘦瘦高高,看上去頗為精明的一個人。

朱啟昨日帶著一幫人等急匆匆的趕到官署,就開始檢視戶籍資料等等,就是這位陸知府,提早準備好,以備遼王殿下查閱。

要不然,現場來收集整理這些東西,也要花費不少時間的。

至於說軍務上的事情,朱啟就安排沐英去負責了。

畢竟朱棣,徐增壽和李祺太年輕,李景隆雖然很勤奮,但還是算了。

至於說自己,拉倒吧。

劉伯溫年紀太大了,讓他幫忙校對寫寫書還可以,軍務的事情還是不要麻煩他了,費心費力不說,萬一把他累病倒了,可就糟糕了。

說來說去,還是沐英最合適啊。

當然了,朱啟也不是甩手掌櫃,政務的事情就是自己帶著一幫小夥伴來處理了。

軍務上的事情不拿手,政務上的事情,朱啟還是很有信心的。

雖然不是什麼管理科班畢業,但就胸腔裡的那一顆紅心,朱啟敢說自己絕對是朱元璋以外,大明朝裡最關心百姓生計的。

況且這年頭當官,也不需要你又什麼專業知識,只要別魚肉百姓,別沒事瞎搞事,老百姓們自己都能玩的很順。

在逛了一圈以後,朱啟便帶著人回去官署衙門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