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朱元璋還是有如此遠大志向,朱啟也就放心了,起碼現在朱元璋的志向,就包括高麗在內。

朱啟便笑著繼續解釋不能嫁公主和親的理由。

曾經的元朝時候,每一任高麗國王都迎娶大元公主,結果渤海一戰,見到我軍優勢,高麗水師掉頭就跑。

現在還跑來請求恩封,請求和親,說明這和親並不能換來高麗的絕對忠誠。

說白了,唯有在高麗設定府衛,清戶籍,置流官,就像中原一樣,建立起有效的統治,才是最好的選擇。

所以說,大明和高麗之間早晚會有一戰,那自然是趁著現在開國之初,武運昌隆之時儘早解決,為後世子孫謀福利。

這個時候嫁公主過去,那不就是白送個人質嗎,就算朱元璋狠得下心,不顧女兒安危,那高麗把大明公主殺了祭旗,在史書上這麼記載一筆,也不是很光彩的事情啊。

朱啟如此一般說完,朱元璋點了點頭,顯然是頗為認同。

明朝是個很硬氣的朝代,其硬氣,主要就是來自洪武,永樂兩位皇帝武德充沛,遇事不決就是幹。

其中永樂皇帝朱棣那就是其中代表,五徵漠北,打的草原部落乞降十數次,請求和親的次數,歷史上也明確記載有三次之多。

永樂大帝理會了?

那是鳥都沒鳥,該打還是打,終其一生都在征服草原的過程之中。

當然了,就和許多中原王朝遇到的情況一樣,桀驁不馴的草原諸多部落,可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夠征服的,即便是永樂大帝在有生之年,在草原上將那些部落首領們,設為大明王爺。

但洪武二十二年,設定的朵顏、泰寧和福餘三衛,也就是傳說中幫助朱棣登上皇位的朵顏三衛,依然桀驁不馴,時常反叛。

永樂大帝雖然曾經剿滅過一次朵顏三衛,但仍然無法對草原進行有效控制,後期朵顏三衛雖然勢利衰弱,但瓦剌卻侵吞了朵顏三衛的領地,開始崛起。

說白了,想要徹底征服草原,只有兩種辦法並行才可以的。

第一,移邊!

第二,發明馬克沁!

這兩個都是極其複雜,非常困難的,發明馬克沁,就不多說了,前置科技太多,有生之年估摸著是很難見得到。

而移邊的前提,也是非常多的。

首先,必須要建立起有效高速的運輸線,還要在草原建造城池,開墾土地,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行政體系,經濟體系,文化體系等等。

掰開來說,那就不是幾句話能說得明白的。

最起碼你總得發明出來個珍妮機之類的,能夠紡織羊毛的東西吧?

這樣才能開啟草原經濟大開發的開幕曲啊,羊毛這玩意,可是大航海時代的貿易香餑餑,著名的英吉利海峽英國和低地之間的貿易黑洞,其核心大宗商品,就是羊毛!

甚至於連著名的英法百年戰爭,爭得就是三樣東西,王位,土地,還有羊毛!

法國北部的佛蘭德地區,為了獲得英國的羊毛,甚至直接公開宣佈支援英國,可想而知羊毛在世界貿易上的重要性了。

至於棉花,實在不適合在草原上種植,但在吐蕃高原上種植還是很不錯的。

當然這就是後話了。

而之所以不直接拒絕高麗和倭國等番邦使臣們的請求,這也是朱啟為了大明考慮才做的決定。

畢竟這高麗雖然有虎狼之心,但表面兄弟還是要做的,國際外交,從來沒有說因為我不喜歡你,就對你齜牙咧嘴的。

外交的核心是利益關係,只有利益才是最真實的,其他都是虛假的。

所以為了不讓高麗倒向北元,表面工作還是要做的,於是朱啟便和那些使臣們接觸,讓他們主動上書,請求以比賽的方式來獲取迎娶大明公主的資格。

到時候如果沒有人能夠通關,那就怪不得大明不和親了啊。

當然,恩封還是要恩封的,到時候直接籤書合約,締結朝貢關係,該做的樣子也就做成功了。

接下來就是抓緊時間消滅北元,再圖謀高麗!

最關鍵的是,那些大臣們也不會多說什麼了。

朱元璋一聽朱啟這番話,立馬一拍手,覺得這主意好得很。

而朱啟之所以一開始不和朱元璋商量,直接就行動,也是存了萬一被駁回,豈不是涼涼的心思。

這樣直接先斬後奏,才是最穩妥的做法。

當然這句話是不可能跟朱元璋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