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遼王殿下不是人(第1/2頁)
章節報錯
洪武七年,八月底,太原府。
天色入秋,漸漸微涼。
朱啟坐在姥爺以上,吱呀吱呀的雙眼無神的晃悠著,徐達詳細詢問《朱子兵法》的信件前幾日就送到了朱啟這邊,內容很複雜,不過看通之後其實就一個要點:教練,我想學《朱子兵法》啊!
朱啟那是人都傻了,你徐達堂堂一個千古神將,跟我個漫畫家學兵法?
不過徐達都寫信過來了,這要是不回信給個交代,朱啟擔心過兩天徐達本人過來就不好收拾了。
別看朱啟是皇子,徐達是臣子,但在徐達面前,朱啟都得喊一聲“徐叔叔”呢,況且現在軍中還是上下級的關係。
但這回信到底怎麼寫,就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了,畢竟自己吹的牛逼都寫在《朱子兵法》裡面了,至於你讓朱啟去解釋為什麼這麼做,無非就是紀律,習慣,集體主義等等……
也確實沒啥好解釋的,但有些名詞,徐達想要理解,可能都需要花費很長一段時間了,比如集體主義,看上去很簡單,但在思想哲學的理念上,關於集體主義的解釋和理解,卻並不是那麼輕鬆寫意的……
不過朱啟也不是學哲學的,這玩意就直接寫上去算了,至於說徐達能不能理解……那不關我的事情了。
朱啟拿著小篆筆在那邊寫回信呢,突然朱棣就急匆匆的跑過來了,看到朱啟還在老爺椅上晃盪著,趕忙說了:
“三哥快起來,應天府來人了。”
應天府來人了?那不用問的,肯定是朱元璋有旨意啊!會不會是御史彈劾的奏章送到了,這是來遣返自己回去的啊?
朱啟趕忙竄了起來,把紙幣都放到邊上,正要出去呢,就瞧見一個內官領頭,一群人喜笑顏開的就進來了,有舉牌子的,有拿扇子的,有舉旗的,朱啟一看,這是天子儀仗啊!
朱啟趕忙就跟著朱棣,對著老爹的儀仗行禮,隨後那內官就上來說了:“恭喜殿下,賀喜殿下啊!”
一聽到這話,朱啟頭皮就有點發麻了,這內官是朱元璋身邊的老人了,以前就經常見到,這次親自來恭喜自己,那絕對不是遣返自己的了。
朱啟硬著頭皮問道:“本王何喜之有啊?”
那內官恭恭敬敬的說道:
“陛下有賞賜,還請遼王殿下領賞吧。”
只見到那內官拿出了一副聖旨來,明初洪武年間的聖旨,沒有太監,內閣大臣們什麼事情,從批閱到回覆,都是朱元璋一手抓,什麼司禮監太監,掌印執筆太監什麼亂七八糟的統統都靠邊站去。
中書省目前為止那就是朱元璋的橡皮圖章,當然後面胡惟庸當了左丞相以後,那就是後話了,但朱啟對朝堂之爭沒啥興趣,別爭我就行了。
那內官很快念起了朱元璋的聖旨來了,本以為是文縐縐的,沒想到通篇都是白話文,還夾雜著鳳陽地方方言,看來是朱元璋親筆寫的沒錯了。
但越聽朱啟那是頭皮越麻,從頭到尾都是誇讚朱啟,說朱啟小小年紀,就如此有作為有城府,當爹的很高興,又說練兵之法獲得了大成功,徐達也寫了書信回來,大肆誇獎了一番,等你回來把你的兵法好好跟爹說說……
又說御史臺的那幫人,老三你就不用擔心了,當爹的我都給他們一個個的收拾了,還有不老實的我直接廷杖伺候,你只管在太原府練你的兵,想怎麼發揮就怎麼發揮,剩下的爹給你兜著。
一番吹捧和打氣支援之後,就是詳細的賞賜,金銀布帛自然是不用多說,總計價值三千兩的賞賜,在洪武七年這個時間點上,也算是非常重的恩賞了,隨後便是加封食邑一萬戶!
所謂食邑,便是給給加工資了,並不是說給朱啟又加了一萬戶的封地子民,而且這個加封一般都是打折扣的,通常來說是十分之一,折扣之後按戶給錢。
《須資治通鑑》:“舊制,每一戶,隨月傣給二十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