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鳳陽離得應天府也就三百里地,快馬加鞭單人騎行一天也就到了,但朱啟和朱棣是去鳳陽周遭巡視,自然不可能從應天府直線前往中都鳳陽,而是從東邊饒了一個大圈,繞道淮河以北,順便沿途巡視,走了五天時間。

皇子出行,即便是再怎麼輕簡,算上儀仗和隨行侍衛,朱啟和朱棣兩人身旁也就跟了四五百號人了,這主要還是因為洪武年間匪患還是比較嚴重的,平原有劫匪,山上有山賊,湖泊有水盜。

這是古時候一直沒有辦法避免的事情,就連七八十年代,偏遠地區路上都還有公然在馬路上拉釘條,專門扎破過路汽車輪胎,然後打劫的呢,何況是剛剛才經歷了元末亂世的明初。

但就算匪盜再猖獗,看到這一支五百來號人,扛著大明旗幟的官軍,也沒有人敢上來送死的。

朱啟還是頭一次坐馬車,晃晃顛顛的比坐蹦蹦車還刺激,朱棣拿著《明山河》的第三話在車廂裡看著,朱啟好心提醒了一句小心暈車,朱棣則是笑著說道:

“三哥放心,我從未暈過車。”

然後他就暈車了,吐得那叫一個稀里嘩啦的,隊伍也正好停下來休息一陣。

隊伍停下來的地方,正好是一片荒地,四周也沒有瞧見村莊,朱啟忍不住問道:

“這邊荒野這麼多,怎麼沒見到有人過來開墾荒地啊?”

就和大部分的王朝一樣,剛剛建立王朝的時候,都是人少地多,因為戰亂荒地也多,國家總是會出臺一些鼓勵開墾的政策,明初也是一樣,規定但凡是開墾出來的荒地,誰開墾的就歸誰,若是之前土地的主人找回來了,那邊在邊上重新安置一片土地給他,以此來鼓勵發展農業。

此地已經靠近鳳陽,按理說經過了朱元璋遷徙江南富戶的舉動之後,這裡應該是良田遍地才是,但看著眼前一片荒蕪的景象,顯然和想象中的不同。

高錦只是一個護衛,而且也不是鳳陽人,他哪裡懂得這些東西啊,猶豫了一陣說道:

“可能是忙不過來吧。”

朱啟並未多想,只當是元末戰亂導致人口銳減,真的是忙不過來的緣故,不過徐達此時正巧路過,便對著朱啟說道:

“小子,這可不是什麼忙不過來才導致的荒蕪,從這裡往北,一直到黃河南岸,基本都是如此。”

朱啟一聽就驚了,這裡是靠近鳳陽,也就是淮河北岸,從淮河北岸到黃河南岸,都是這樣的大片荒蕪?

只聽徐達抬起馬鞭,指向了東邊繼續說道:

“往東走,一直要走過洪澤湖,就是我們先前走過的那片大湖,再往東,方才能見到良田萬頃的場面。”

朱棣那邊吐得七七八八了,抬起頭來臉色蒼白的問道:

“徐叔叔,這一帶為什麼都沒人來種田啊?”

徐達看向了北方說道:

“還不是黃河南決造成的,南宋時候,杜充決了黃河河道,以水代兵,金人沒擋住,自家人倒是死傷慘重,自那以後,黃河年年決堤,後來黃河奪淮入海,改了河道,這淮河之水,堵成了現在的洪澤湖,別看現在風平浪靜,若是今年雨水下的多,那黃河要從北面衝來的,從這到北都要被淹。長淮以北,鞠為茂草啊。”

徐達抬手一揮,畫了一個大大的圓圈,光是聽著徐達的描述,朱啟便能想象的出來這是怎樣一片地獄般的景象。

明朝時候的黃河河道與現代的黃河河道是大不同相同的,而且在明朝兩百多年的歷史之中,黃河還要經歷多次改道氾濫,並且會伴隨著時間推移,上游水土流失的嚴重加劇,會變得越來越嚴重。

不過就聽徐達又笑著說道:

“不過這些年,情況要好了不少,自從之前那個賈魯治河,疏通了曹縣的黃河故道,這一代倒也是能安生一些,不然別說荒地了,怕是連個下腳的地方都沒有。”

朱啟不禁有點唏噓,但治理黃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從不缺少前赴後繼的勇士,古時便有大禹治水,華夏民族面對災難之時,從不畏縮退卻。

隊伍很快又繼續出發,隨著鳳陽越來越近,也終於瞧見了一些開墾出來的田畝,這才有了一些人氣的模樣。

而越往南走,越能夠感受到一片繁華景象,等到遠遠瞧見一排巍峨城牆之後,朱啟便知道自己等人是到了目的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