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當下局面中,代表曹操一方的楊修,實際比益州將領們,更加急迫。

但出乎楊修預計的是,益州牧劉釜,並未像其之部將劉楓一樣,故意拖延,以期在心境上給予他壓力。

而是於其到往街亭官舍當日,為之介紹手下部將幕僚相識,並在介紹完關、涼地方當前局勢後,隨即於下午就開始了初次談判。

此中做法,於實際上,表露的正是益州牧劉釜之誠意與氣魄,讓楊修竟有些佩服。

當然,初期談判,劉釜並未參與,以主簿仲長統與楊修直接會面討論。

楊修恰也是曹操手下主簿,統籌錢糧兵馬諸事,同仲長統職權相當。

此亦為雙方主簿之第一次交鋒。

便是楊修本家家世,自其祖震至父彪,可謂之四世太尉。

以楊修之才華,更得曹操讚賞,自嘆不如。

與楊修相比,仲長統非是出身顯赫世家,比不上楊修所在的弘農楊氏。然於學識,見知,品性方面,即於楊修的首輪談判交鋒,就讓楊修生出惺惺相惜之感。

首日之雙方談判,聚焦於兩個焦點上,一是長安、上邽城內,許都朝廷所屬據守官吏與兵士安全轉移問題,二是潼關歸屬問題。

在此問題上,楊修和仲長統,各代表曹操與劉釜真實想法,各抒己見。

下午之談判,自是鬧得不歡而散。

這種雙方的間隙,甚至延續到了劉釜黃昏於官舍,為楊修等人舉辦的宴席中。

對於下午仲長統代表他相談內容,於官舍辦公的劉釜,前後腳即知道。

曹操意欲以上邽城和長安城,換取曹洪、鍾繇、韋康等將領兵士離開,並贖回許諸等被俘之將,歸往曹營,但對潼關毫不讓步。

這於劉釜的戰略上,並不划算。

早先判斷出曹操會提出此法,遂以劉釜在看過蜀內蜀外,若諸葛亮、法正建議後,大膽提出,以弘農、河東全部,易曹洪等上萬人之離開。

雙方之首輪交鋒,皆以最大程度,保護並爭取本方利益。

不歡而散,乃是預料之下。

但在宴中,劉釜絲毫沒有因白日雙方不快,而表現出疏遠之意,反而帶著手下幕僚部將,與楊修等人舉杯邀酒。

宴至高潮,劉釜指著案几上的幾個小菜,悲切道:“而今天下紛亂,天災人禍下,每歲死傷者萬萬,便以關涼這幾歲之瘟疫、兵亂,更是百姓流離失所,可是太祖高皇帝立大漢以來,那個富饒之關涼乎?

可惜許多人卻是忘了,這關中與涼州,乃是大漢之關中、涼州,同樣是百姓之關涼。

可得民心乎?

今之宴請,我念及百姓貧苦,多以錢資資助貧寒,軍中與官寺更以提倡節儉,遂以寒酸小菜招待。

但請楊君等,勿要怪罪才是!”

劉釜以益州牧身份,雖是致歉,但如楊修等人,豈能不知劉釜意中,於朝廷以鍾繇、韋康等人,這些年來,治理關涼,籠絡軍閥,卻將百姓放之後的不滿。

言外之意,他劉釜既然收攏關涼軍閥,治理地方,即以安置百姓,恢復民生為己任,定然會比許都朝廷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