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上邽城內,尚守衛兵士之士氣,更是低沉,於益州牧劉釜安排投糧,並踐行承諾,施之恩惠仁義德道後,韋康、閻溫等州府吏,甚至感覺,只要敵對的劉釜,一聲命令,便是手下這些心早不在上邽的兵士,馬上會倒戈過去。

對此,益州牧劉釜以坦蕩胸懷,亦然未做,親身經歷之一件件事,使得韋康、閻溫這等敵對之人,也對未曾謀面過的劉釜,於心中更添敬意。

且看在閻溫瀏覽完畢,將曹操手信遞迴韋康手中後,舍內氣氛逐漸沉寂下來。

信中,大司空曹操表示了對韋康等涼州州府官吏,行以堅守之讚美,且言之,待眾人從涼州抽身,返回鄴都後,必委以重任。

從曹操書信的第一行,看出許都朝廷打算放棄,他們苦苦堅守一月多的上邽時,韋康同閻溫,即便早有猜測,然心複雜不已。

“伯儉,準備準備,吾等與城外益州軍將交接,離開上邽城罷!”

沉默之後,韋康出言道,便從語氣感覺,韋康與此一瞬,似乎衰老不少。

身體之衰老,只是其次,更重要在於心理之悲哀。

他為京兆杜陵人士,對關中和入仕之涼州,有著深厚感情。

這次離開,便是離開故鄉,還有治下之百姓,韋康心意難言。

韋康之言,讓閻溫情緒,亦顯惆悵。

“唯!下官這即去安排!”

在當日閻溫讓城內留守州府吏,傳達可離開訊息罷,整個上邽城沸騰了。

而這群為韋康召集之涼州本地兵士,在得曉將遠離故土,往冀州而去時,同韋康一樣,有種故土難離之感。

三月二十七。

也是韋康收到曹操信之第三日,劉釜親從街亭,來到上邽城外, 以見證上邽城之交接。併為韋康等人親做相送,以此表示對忠義之士之敬佩。

作為朝廷代表,尚留在漢陽的楊修同行。

而在過去一月間,劉釜信守諾言之事蹟,於關中、涼州,民間、軍內,越傳越遠,轉眼天下皆知,傳為佳話。

人常言之,一諾千金,劉釜之諾,何以千金論之?

帶來的直觀影響表現,則是關涼百姓,於劉釜所行治理恢復之配合。

借寬待上邽城內守軍,以贏得關中和涼州百姓歸心,這正是名望之作用,再以彰顯以人為本,遠超久不破上邽城之實際效用。

街亭與上邽不到百里,騎馬加上中途視察耽擱,一日即達。

劉釜是平旦從街亭離開,日入方至上邽。

楊修雖是同時出發,但在益州兵士護送下,卻是提前兩個時辰到達。

在劉釜到達軍營大帳時,楊修正在空地上,張望陷入黃昏下的上邽城。

楊修與之見禮後,劉釜指著閃爍微弱火光的上邽城,道:“德祖覺得,便是一月前,我所率之部,兵圍上邽城,以強攻,可能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