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六章 所憂(第1/2頁)
章節報錯
相隔不過十數里。
於法正根據劉釜命令,還有曹操面臨之局勢,明確曹操定會先服軟,並遣使議和,有些好奇來者是誰時,代表曹操而至楊修,到達潼關已有三日。
而處於楊修之後,曹仁、夏侯惇之部迅速開拔,亦於昨日,陸續到達潼關,同荀攸重新組織起來的一萬多人,共計三萬多人,暫以共守關城。
對潼關各軍而言,華陰之戰過去,陰雲卻未消散。
不論曹洪和許諸先期所率之部,但以荀攸前番所率的近四萬士卒,即便內含半數重編的袁氏軍,但最終被打的只剩下一萬人,這等戰績,絕對是荀攸領兵以來,少有之慘敗。
同樣地,也是曹操與外部之地,征戰多年以來,鮮有之敗。
而自張郃突圍返回潼關後,荀攸也沒有繼續對戰事進行推進,是以重思考起了其所率之部,同益州部的戰力對比。最終得到一個結論,便是他前期運籌帷幄,但後期之敗,還是在於輕敵!
如果給予劉釜部足夠重視,另以得知嚴顏等支援部至,是以在鄭縣退守後,迅速交替掩護回潼關,或是皆華陰之險,進行守衛,也不會連損兩員大將。
雖是失敗,但大司空曹操於之信任未減,這讓荀攸在感動之外,深感責任重大。這數日間,於潼關防守,更是親力親為,以做佈置。
同樣地,一次失敗,並沒有打擊到荀攸。過往之間,荀攸不是沒有經歷過小敗,只是在很多時候,他將所有因素考慮進去,才為人塑造成了“百戰百勝”的形象,且以今次,代價大了一些。
“軍師!
敵軍遣部來佯攻了!
吾部可需外出迎戰?殺他個措手不及!”
潼關上,荀攸方同曹仁、張郃、夏侯惇、楊修等將商議完局勢,便與楊修等人,於日中來到關城上巡視。
視線所望,正巧看到馬超部,從側攻取關塞。但馬超部並未強取,而是在距離適當處,列隊高罵荀攸部手下敗將,縮頭烏龜云云。
此情此景,弄得一旁陪同的大將張燕,早就氣得牙癢癢。
張燕乃是常山真定人,原是黑山軍的頭領。本名褚燕,曾跟隨張牛角一道起事,在張牛角死後,以改姓張,以為首領。他本人驍勇善戰,身手敏捷,于軍內外號“飛燕”。
其人先投降朝廷,後依附公孫瓚,公孫瓚死後不久,但看官渡戰生,張燕主動投降於曹操,隨後在滅袁戰中,立下了大功,而今為曹操任命為平北將軍,安國亭候。
這次來援關中,張燕本就同荀攸同行,作為與高覽、張郃一道的三名大將之一,張燕卻未直接參戰,先守於陝縣,以督運護衛糧草,在樂進身亡,高覽重傷被敵軍俘獲當日,即為荀攸所召,速來潼關守衛。
現在看著馬超、龐德等部,不斷在關下謾罵,張燕早就氣憤不過,只待荀攸一聲令下,即出關戰之。
當然,他心中也明白,於昨日軍前會議之後,軍師荀攸多半不會主動出擊。再有楊修這位大司空主簿到來,大司空曹操的戰略目標,早已發生了改變。
可包括他在內的眾人,總有一股戰火,想要發洩,且發洩不出去,憋著難受。
面對張燕之言,荀攸目光遠眺,回頭看了眼沉吟的楊修,道:“與馬超、龐德等戰,必會有機會,張將軍稍安勿躁!現當平心靜氣,守好關城,勿要中了敵人奸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