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次日清晨,薄霧散去,太陽初升。

一行傳達劉釜命令之兵士,由資中前線離開,直達滇池。

……

益州郡,滇池。

暮春之時,農田間,仍可見農人忙碌。拓寬的道路之上,則見商賈揹著貨物通行,絲毫未見,犍為戰事於此帶來之影響。

祥和、安寧。

這也是諸葛亮踏入南中之所,尤以到達南中腹地的第一印象。

先前幾日,由廣鬱至句町,因山勢起伏、道路不便,人常以步行而入。但在溫宛到律高之後,能見民夫開鑿山石以修道路。至於勝休時,視野完全開闊起來,馬車即能通行。

這於數年前的南中相比,完全不可想象。

用過路人傳言的安南將軍話說,要致富,先修路。以後南中之所,無論益州郡,如牂牁郡內之縣地,已會以大道相連,並與交州相通。

諸葛亮與妻子黃月英攜手同行,難免興嘆好友劉釜於南中所行事之目標宏大。

常人於一地之治,多看幾年,或幾十年。而劉釜是看後百年,千年。

沿途所見,南中之民,無論遷移漢人,蠻夷之眾,為之稱讚敬仰,不無道理。

這等魄力,這等責任感!

無人能及。

行途之內,諸葛亮亦多欣喜,因他發現,於南中治理中,常見他獻之策。比如農事,比如商賈之道,比如屯田之法……

距滇池城尚有四十里,眼見日中,同行之護衛,邀請諸葛亮於道路旁的驛舍休息。

考慮今日行程中,妻子多有勞累,諸葛亮便是多有急迫,想入滇池看看,但亦允之。

攙扶著妻子走下馬車,在驛舍內吃了午食,忽聽外面有動靜傳來,諸葛亮忙起身去看。

少頃,那位一路護送,名叫李希的青年正巧到來,忙躬身通報道:

“先生,前方正是杜長史,劉太守,景從事,許郡丞等人,率眾吏前來相迎!”

將軍府長史杜微,益州郡太守劉升,從事中郎景耕,郡丞許汲……此中地方官吏,諸葛亮雖居於南中,但也常得劉釜書信見聞。

“亮何德何能,竟讓劉府君等親至!”諸葛亮感慨一聲,給妻子說道一二,忙整理衣衫,走出驛舍。

方至驛舍大門外,在他視野內,一隊隊身穿袍鎧,手持兵器之兵卒,正從遠方走來。

前方有十多人騎馬於前,整個行軍之隊內,無一喧譁,訓練有素。

早在句町時,諸葛亮即見過正規南中軍之軍容,今再也見之,與他見過的荊州兵以對比,是以感嘆劉釜帳下之卒,軍勢巍峨,聲勢浩蕩。

看到前方馬匹有人下馬,諸葛亮當即上前相迎,如他先前之呢喃,以杜微,劉升等人前來相迎,實讓之有些受寵若驚。以背後深究,他自曉劉釜雖不再滇池,但於之重視有加。

另一側,剛剛從滇池郡城趕來的劉升等人,在看到驛舍門前的青年時,絲毫未有輕視。

面前之人,不僅是南陽青年名士,並得劉釜多次讚揚那麼簡單,而是在南中治理中,貢獻諸多策略,以為出眾之人。

這樣的人傑,不論親族關係,劉釜遣人送信相告,劉升等為族親,為將軍府府吏者,自當代表之,以做親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