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韓遂雖出身武夫,但於此事依然通曉。

遂,於之所領金城、隴西多處營地內,傳言劉釜為漢宗室、受漢太祖庇護,遂一往無前、叛軍必敗,導致軍心不穩之際。

韓遂之梟雄氣質,在此刻展露無遺。

一夜半日間,共計兩百人,因傳播此言,而於陣前斬首。

同時間,韓遂見武威羌兵被楊懷所破,難以來援,另見鄧芝大部向洛都谷城推進之際,其本人率部,先一步出擊,擊向鄧芝主力。

石城、白石等地叛軍,收到韓遂軍令後,也向大夏等地,行軍進犯。

一時間,金城、隴西兩郡地,即開闢出了數個戰場。

羌人好鬥兇猛,益州軍則於鄧芝、李嚴、許白等將領導下,於各正面戰場對抗期間,另借助益州軍野戰優勢,各繞向後方突襲擾敵。使得韓遂部將所率自各部進攻,遇到了巨大阻力。

洛都谷外西南十五里。

鄧芝軍大營。

今日已是洛都谷大戰的第三日。

三日之內,以各部行軍,佔領各方戰略要地,以相互配合下,鄧芝以本路加上楊懷所遣之先鋒部五千,共計一萬多兵士,成功挫敗了韓遂衝擊破羌的戰役。

且看韓遂本人能力非凡之外,身邊也是臥虎藏龍,至少沒有往東北方的令居攻取,這讓楊懷於該地的四千伏兵遲遲排不上用場,鄧芝和楊懷商議的夾擊之策,自然作廢。

相對應的是,隴西之河關、枹罕、龍桑城、望曲谷,此中四處要地,於李參遣部,並於羌兵與叛軍攻取下,接連失守。

其中要所的失守,卻並未讓益州軍實力有太大損失,原因很簡單,劉釜於允吾早下令,將主力集中於大夏、安故一線。

河關等地益州軍兵士,劉釜結合諸葛亮的戰略建議,主要目的,前期不在於戰爭的戰果,具體奪回多少城,斬滅多少敵人,而是保證想要撤離百姓之撤離,駐守好基礎要地,保證好漢陽往兩地的戰略道路順暢。

隴西、金城,為韓遂勢力紮根幾十年,想要在短時間內控制住所有地盤,並不現實。

唯佔有關鍵城池,集結主力,一擊破之,不與之翻身機會,方為核心關鍵。

但以隴西的進攻順利,以及數日內,來自賜支河曲之西羌兵士支援,又一次補充韓遂前番幾輪戰爭,於洛都谷戰場之損失。

六月初十。

韓遂聯合李參,起兵背叛劉釜的第六日。

其本人安排補充後的羌人兵士,共計兩萬三人,從洛都谷,分三路奇襲。

部將任良,率領左路軍七千人,突破鄧芝建立的東北防線,無視了楊懷埋伏,直取令居。

親信成公英主動請戰,率六千人,吸引鄧芝主力,奮戰殺往破羌。

韓遂自身,此番則是親率右路大軍,近萬人,繞道攻取允吾。

實際上,在與鄧芝前數日交鋒中,韓遂就已經特意將大營往西南方向遷移。故在今次籌備妥當後,他可以讓金城部將,以及隴西之部再一次發起進攻,便於取得允吾。

韓遂之想法非常簡單,允吾正是劉釜當下所在之地,於兩郡戰事膠著,益州軍分往四方時,後方的允吾守衛必然鬆懈。

為了直搗允吾,保密期間,韓遂於戰事之安排,僅同成公英一人商議,於命令下發各部,其之部將才明白之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