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來到群臣最前,於侍從的唱喝聲中,帶領著眾人,往大朝會之所而去。

跟隨在後的眾臣,議論聲早就停歇,直盯著前方那個身影,自曉在見證歷史性的一刻。

當以魏王、大丞相曹操所領群臣,到達殿內後,時辰已到,天子劉協才踏入,並一步步走到高位。

感受到下方臣子們的情緒變化,劉協心中即是感嘆,又是冷笑。

“便是這大殿中,還有幾人心懷漢室?

可惜啊!一場大雪,劉皇叔,終沒有殺來鄴城,否則,又怎會有今日曹賊之張狂?”

劉協閉上了眼,回味又是感嘆。

當他再睜開眼時,許是殿內的沉靜,讓許多人目光皆望了上來。

“陛下!”

旁邊的黃門侍郎鄭發,再度出言提醒道。

於眾人注視下,劉協漸漸站起身來,面向朝堂,道:“朕在位近二十餘載,遭天下蕩覆,幸賴祖宗之靈,危而復存。

然仰瞻天文,俯察民心,炎精之數既終,行運在乎曹氏。

是以前王既樹神武之績,今王又光曜明德以應其期,是歷數昭明,信可知矣。

夫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故唐堯不私於厥子,而名播於無窮。

朕羨而慕焉,今其追踵堯典,遂禪位於魏王。”

堯曰:“諮!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

詔書所言,以追堯典,可謂給足了曹操隆中,更表露出其中的正確性。

同數月前,原皇后伏氏,所昭示於天下的劉協血書,完全不同,但當下,沒有人在乎。

當劉協將此詔書念出後,就如同一錘定音般,宣佈大漢之主的退卻。

許多人都看向了最前方的魏王曹操。

只要曹操走上去,那他就會名正言順的接過朝廷的指揮旗。

但這一刻,本是為眾人期待的曹操,站在了原地,然後,大聲哭了起來。

“自董卓之後,天下紛亂,陛下以大毅力而慰蒼生,可惜鄙臣未能竭盡全力,而平天下。

枉顧陛下之信任也!

又如何能受陛下之禪位?安定中國?”

在這緊要關頭,曹操主動推辭起來,論道起了自己的不是。

一些人急切中,像鍾繇、司馬懿等人,臉色神情淡然,並不意外。

便是以當日的朝會也是漢天子之禪讓,魏王之第一次推辭。

但在朝會結束後,一切並沒有結束。

鄴城之內,官吏將領百姓之龐大的請願隊伍,再臨魏王府,而請曹操接受天子之禪讓,為國家而行之。

直到第三次群臣百姓,再以請願時,曹操終於沒有再選擇辭讓。

這一日,乃是建安十三年十月初八,一個天氣逐漸放晴的冬日。

&nbsp

先定個小目標,比如1秒記住:書客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