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之際,待安排完各處事宜,並與荊州牧劉琦告別後,諸葛亮、徐庶等一行人,終於是完成了於荊州應有的使命,返回蜀地。

徐庶和龐統,乃是第一次進入益州。對於這次劉釜所召,委以重任,二人心情各不相同。

但卻有一個共同感覺,即是感受到了劉釜於之重視。且在思及先主劉備逝世前所言,遂才義無反顧地選擇入蜀輔佐。

作為見識卓越之輩,徐庶與龐統,亦是看出,接下來天下戰局的重心,將轉移到幷州、關中鬥爭中,甚至會威脅到涼州、益州安全。

既然選擇跟隨劉釜,完成劉備未盡之事業。於此間,自要相助劉釜,全力抵擋住曹營來戰,此外,若能借此進行反制,轉守為攻,獲得並、冀相鄰之所的多方重鎮,那對於劉釜未來拿下冀州,至關重要。

在荊州初定的情況下, 二人同樣清楚,現在發動於曹營的全面作戰, 其中多少有些不貼合實際。

三月初四, 因中途大雨, 一行數百人,要比預料中的時間稍晚數日, 方由江陵,而往魚復關來。

魚復關內外,刨除關城上, 威武雄壯的益州兵士,綠油油的麥田,還有開墾破地周圍,整齊的農舍,以及漫長的灌溉水渠聲。

於從未踏入蜀地的人而言, 只是第一眼, 就能讓人感受到巴東郡的農治成果。

隨著在官吏相迎下, 深入地方, 入關之後,關城內的縣地官學,還有興建的一排醫舍,專門教導手藝的工舍……

望著進出,或是路過黔首百姓,婦孺農夫, 臉上真誠的笑意,無論徐庶龐統,還是其他一些跟隨入蜀的荊州士人官吏,內心皆有些複雜。

荊州一年半載的改革治理下, 變化成功顯著, 讓百姓於官寺幫助下,休養生息, 安居樂業。這些事情中, 荊州行事官吏,本還帶著驕傲, 可在看到蜀內實情後,才讓人明白,於民生治理中,還可以做到這麼細緻入微, 這麼切合實際及百姓所望。

“孔明前番言之,荊州百姓安穩, 使得黎民歸心,還有很長路需走。

今日初入巴東,眼見巴地治理,可想蜀郡繁華,由此觀之,吾等荊州,卻需更多變革才是!

若是荊州百姓,將來全能過上如此生活,當更加繁榮強盛!”

諸葛亮方才觀前方騷動,已然下馬在檢視情況,原是兩個商賈在為揹簍中的商品質量爭論。

待見諸葛亮叫來市掾問詢緣由,由隨行來迎的魚復官吏,做具體處置罷,其人重新坐上侍從前牽著的馬後,徐庶拉進韁繩,往前來到了諸葛亮身邊,方言談道。

“元直此言差也!”已經騎在白馬上的諸葛亮,握住韁繩,接過隨從遞過來的羽扇,遙遙指向魚復以西的廣闊地方,道:“元直可知,此地往西,廣袤之地,過去如何?”

“過去這巴東郡,吾聽聞卻是貧瘠之所,更為大戶把持,連州府也不敢太過得罪。也只有在趙韙亂後, 遂有一二安定。”

兩人後側,傳來聲音, 正是跟上來的龐統。

谷龍想到當年成都初定時, 整個蜀內情形局面, 但最終都被劉釜以大魄力給穩定下來, 便是他,也不得不承認,在對蜀內情況熟悉把控中,無人能比得上當下的益州牧劉釜。

但一想到他同徐庶說的荊州,與益州情況之不同,加上龐統所論,沉思後,諸葛亮補充道:“士元所言,然也!

使君入主益州前,益州地方各以腐敗,同荊州一般,為地方大族把持,就是掌控全州之事的州牧,也必須小心防範行事。

但在張魯來襲,趙韙之亂,又有後續劉璋於蜀內大族打壓,再是成都之戰,蜀內平定之後。

蜀內大族勢力,幾近消耗一空。

使君於內治之事,其本人正是出身蜀地大族,給了一些利益,很好將之聯絡起來,繼而在同東州士利用下,很好的完成了對蜀內各方勢力收復。

一步步下,含巴東在內的廣大益州郡縣,終得州府命令,並在州郡軍權收歸下,完成了對地方的吏治土地整合。

於此,才有了今日之見。

但以荊州情形,卻是截然不同。

荊州之地,這兩年之變動下,地方縣鄉,依然是由大族牢牢把持,同益州之官吏輪換任免,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唯讓州郡府寺,防治腐敗和大族把持。

最終完成同益州一般的土地整合,防範兼併帶來百姓無地,以提高百姓農事積極性,最終完成於生產資料之重新分配,還有很長路需走耳!”

要是放在兩年前,諸葛亮與之談話間,說起一些古怪詞語,如“生產資料”,聰慧如龐統之屬,也難於瞬間理解其意。

然於這兩年來, 總領諸州事務的劉釜,於各地長吏所下的《認知與百姓》一書中,詳細向地方官吏,介紹了百姓為基本盤的重要,並提出了農事等多方面變革,為州郡長治久安,大漢長治久安的核心。

在將治理關鍵放到百姓身上後,勢必會消磨一些群體,如地方大族的權力。這般一來,地方大族的抵抗,必然會強烈,甚至會想江東一樣,橫生大亂。

知道會產生這等不利影響,且對於正待安穩發展的荊州無意,遂於荊州變革,實際仍處於表面。保持現狀,弄得荊州安穩,也是為何諸州安寧的要素之一。

適逢回成都路上,諸葛亮藉此提起內中核心,實際也是希望對劉釜在治理根本要處上,有些搖擺不定的二友,給予堅定決心。

同劉釜共事中,外有作為蜀內變化的親歷者,諸葛亮非常清楚劉釜願望之大,以民為本,進一步削弱地方世家於地方統治,這是總結了自光武皇帝興漢室以來,尤其近幾十年來,大漢動盪的主因,故行以改變。

這等改變,乃是為大漢未來百年發展與穩定,打下堅持基礎。

旁人難解其意,真正知曉其中道理者,無不會為劉釜指揮所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