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燮問詢之下,州府眾吏,跪坐間,有意無意望向身形筆直、面色從容的陳宮。

陳宮抬起頭,餘光將眾人表情掃了眼,向士燮道:“公之問,恕宮不能給予準確答覆。

但以吾陋見,孫仲謀敢遣部,而襲桂陽,兵指荊南,孫伯符定會於廬江再次興兵,大舉進犯江夏。

從戰情來看,江東之目的,乃是一口將大半個荊州吞下。江東之兵力,實以主力,還是集中於廬江西側,江夏之地。

而以吾交州兵力,分三路防備進取,可保證的是,零陵、長沙、桂陽之敵,定會被趕出。但於實際上,孫仲謀所命之部,也堵住了荊南兵士,為黃祖支援之力。

南郡大部人馬,北上支援南陽,唯小部援助黃祖,面對江東之師,杯水車薪。

但以江夏,這次恐難守住,尤其江東水師之威,著實難抵。

便以宮方才所言,江東憑今次之機,雖不能說完美,但也恰當,定是周公瑾等人之謀也!

欲要破局,除非……荊州願使益州軍,出蜀地,相助抗敵。

實以荊州為兵家必爭之地,重要耳!”

陳宮所言,細細思量,多為事實。

士燮等人聽罷,無不頷首作應。

這次荊州南北戰生,看似只是關乎荊州安危,但從長遠看,恰決定著天下局勢。

誰能得荊州大部,居此四戰之地,就會在接下來的戰局中,佔據有利地位。

從先決條件看,益州牧劉釜於荊州,至少佔有優勢,而今所見,卻是能否守住,並趕出來犯之敵,成了關鍵問題。

相比較荊南形勢,荊州最為重要的郡地江夏,則是關鍵中的關鍵。

黃祖處於江夏十多年,可否於少援情況下,提防住江東主力?

若以成功抵擋,對荊南局面,亦然有利。

畢竟,以江夏才是連線廬江、九江,東往吳郡的重要之所。

從荊州多方戰局來看,孫策定是早數年,即做了今日的大體佈局。他心懷野望,於陳宮、士燮眼中,同為雄主。

何況,還有曹操虎視眈眈。

但以益州牧劉釜,於荊州問題的提前佈置,招攬如徐庶、趙雲等劉備殘部,收歸而治荊南外,豈會於荊北情形,未做預案?

大半個月後的建安七年,十一月十四。

在江夏、荊南,南陽,戰事未定,荊州面臨外敵分割的關鍵時候,荊州牧劉琦做了一個令許多人意外的決定。

他正式向益州牧劉釜發出請求,請益州軍出蜀,助荊州抵抗江東來犯之地,並提供軍械、糧草支援。

雖然上次劉琦得襄陽,能挫敗蔡瑁等人陰謀,而領荊州,且最終得本地大族普遍認可,但在迎益州軍入荊州之事上,一直存在巨大分歧。

便是投效的蒯氏,在此問題上,轉向堅持。

大族或於地方有大的影響,但軍隊,卻是維護州郡統治的絕對力量。

如果益州軍進入荊州,那就代表著荊州完全歸附於劉釜,不僅是劉琦本人將成為“傀儡”人物,他們荊州世家之利益,從短期看,必將遭到削弱,此即為不爭事實。

長期看去,荊州世家在本地利益,依然充滿了變數。荊州之“燒餅”就這般大,益州牧劉釜,領益、涼、交,關中,四地軍政事務。以益州為例,將絕大部分利益,多歸於百姓。

這樣是否會縮減世家之所獲?

很多人,心底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