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九章 後事(第1/2頁)
章節報錯
荊州南北,內部又生變動之際,九江戰事,如同徐庶當日與劉備所言那般,終究是打響了。
這一次,乃是孫策親自率領,大將周瑜、黃蓋、鄧當、呂蒙之部隨行,勢在必得。
經過數次攻堅戰後,數日間,江東兵大破糜芳部,最終一側糜竺部,但因遭遇江東軍圍殺,終是投降。
而在糜竺投降後數日內,孫策於佔領壽春罷,以周瑜等人,各率大部,進一步拿得九江全部,兵力集結下,直取江夏。
一直在江夏,默默看戰的黃祖,終於是不再保持沉默,開始主動防守起來,這讓孫策來取江夏的步伐放緩。
處於九江、江夏戰局之外,以旁觀者看去,孫策此時來犯,除了劉表、劉備先後病逝,局面不穩外,最大的可能,便是同曹操私底下,又形成了合作。
因為在九江戰生時,孫策原部署往徐州的兵力撤下。此外,來自豫州方向的朝廷部,卻是沒有趁機進攻江東軍。
也就在孫策拿下九江,與黃祖相抗的半月後,許都朝廷下發的於孫策在內的江東將領,嘉獎之令,直接印證了孫策同曹操再一次形成了盟友。
長沙。
從劉備病逝算計,而今過去了一個半月的時間。
秋日漸漸離去,但能感覺到冬日的嚴寒,襲於面上。
劉備是在半月前,以選好的日子,外有來者祭拜罷,方以下葬。
當日,臨湘百姓無不於兩道相送,代表劉釜而來的益州州吏,以及代表荊州州府而至的州吏,皆於此見禮。
塵歸塵,土歸土。
劉備下葬之後,整個荊南,一時無主,徐庶、龐統、趙雲等人,同孫乾、及逃回來的糜芳等人,於劉備在世時,為劉備所安排,尚能和平相處。
而劉備一旦不再,其中矛盾就爆發出來了。
首先是地方軍事方面排程安排,各方都為了己方利益,相互爭辯,內部紛爭下,讓整個荊南的局面,有些惡化。
前後看去,徐庶、龐統等人,因加入時短,很難對糜芳等舊將形成約束力。政見不合,導致糜芳等人,對徐庶這些曾受劉備親信之部,也沒有好臉色。
一個集體的破落,最怕之處,便是內耗。劉備舊部內耗,則是加劇了撕裂與分化。
數日之內,便是之前被趙雲打得節節敗退的荊蠻,再次來犯,甚至取得了兩座縣城,數月前,為劉備親自任命的本地士人縣令,為之殺死。
一番戰況,又在尚留於臨湘的景豐調解下,代表新舊、世家與姻親的劉備舊部,方才一致開始對內部治理平定。
如果糾結此中內部紛亂的根本原因,實際還是在於荊南明面繼續歸附於荊州州府,而於實際,投效於劉釜的立場問題。
劉備遺命之下,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重新聚集於劉釜帳下,儘可能的達成匡扶漢室事業。
人性於時下憂關各方的利益面前,經不起考驗。
尤其在十餘日前,江東傳來投降的糜竺,為孫策禮遇有加,擔任州府要職後,劉備舊部之內,不想委身於劉釜手下效力的眾將,心思難免再起……
臨湘驛舍內,景豐與蔣琬正在交談。
交談的方面,正是劉釜再次與信,讓之處理好劉備身後事的荊南地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