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炤這些年長於市井,見多識廣,談吐不凡,加上其人為劉釜之兄,使得諸葛兄弟樂於相交。

待之快要離開時,劉炤出言表明了他此番拜訪的另一側目的,他從袖子裡拿出了一張地契,放在了案幾之上。

“吾前數日得知,孔明和孝平當前求學於龐公處,往來家舍不便。此為吾多年前於襄陽時,於沔水之畔,購置的幾畝薄地。位置正巧於龐公等人住處不遠,孔明和孝平正好可以躬耕居於此!

內中田客,皆為親善之輩,吾留有僕從,君能可直往官舍,辦理轉讓之續便是。”

不等諸葛亮說出什麼拒絕的話,劉炤就起身了。

他一揖道:“孔明和孝平,與阿釜交好,今,吾同樣視二君為好友。且君等往來信件,為吾和阿釜幫助甚多,這幾畝薄田,是好友間的相贈,另有對二君之感謝,請莫要辭也!”

劉炤真心實意的贈送,尤其如此誠懇的態度,讓旁邊一直瞅著二人的諸葛均嘆息不已。

劉氏兄弟如此看重他們兄弟二人,以真心相交,以興趣相投外,更多的是兄長諸葛亮,原因主要在於兄長的才華橫溢。

他諸葛均何時能像兄長這般,得人敬重?

吾仍需努力啊!

諸葛亮最終收下了地契,且與弟弟諸葛均一直將劉炤送出了院外。

黃昏已至,等返回院舍,諸葛亮先是向兩位阿姊彙報了下情況,剛出內舍,看著外院燈火下,突然發奮起來、埋頭苦讀的弟弟諸葛均,欣慰的點了點頭,這才返回書舍,點燃了油燈。

書舍之內,北側懸掛著劉釜當日所贈之劍,西側和南側,皆是書架,上面放滿了竹簡。於東側有一個小書架,上面的書冊,同書舍內的其他簡牘微微不同,是一本本為線繩縫製的書本,也正是劉釜讓安夷縣之匠工,於印刷以後,從南中送出,贈予諸葛亮的。

內中書冊,大部分都是時下流行的數冊儒學經典,唯有最上一冊,為諸葛亮近些時日經常品讀的,最為特殊,是以為蒙學之用。

名為,《三字經》。

上面沒有撰寫者之姓名,但諸葛亮猜測,此中,多為劉釜親自所做。此書尚未傳出蜀內,但想用不了多久,就會傳遍天下!

而今之世人,多曉豐安劉釜德行之高,加以安夷治理、葭萌關之勝,讓劉釜這個少年名士,多了“善治”、“善戰”之名。卻是忘了,劉釜本身就學習於蜀地名士任安之輩,學識通達,能做出《三字經》這般為諸葛亮愛不釋手的名篇,細細想去,並不奇怪。

“明日去拜訪龐公,還有水鏡先生,吾當將此冊,也讓諸師友看看!”

諸葛亮將開啟的書冊重新放置好,接著手持油燈,來到了案几之畔,將之放下,其人慢慢坐在位子上,鋪開了一張劉釜讓人為他送來的竹紙。

上面帶著淡淡的竹香味,甚是光滑,也比市面上流傳的紙張好多了。諸葛亮不知道這種紙作價幾何?但想來很貴,故而,諸葛亮每次都省著使用。

落座以後,閉目沉思半刻鐘的時間,諸葛亮睜開眼,他兩手開始研磨,然後執筆。

於上之開頭,寫下了四個字——《平南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