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賨民(第1/2頁)
章節報錯
蜀地,尤其是律高一帶,山勢及其複雜,多處於未開墾的狀態。
所以才有數百年後,李白高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千古名句。
山道不通,往來者漸少,隨之帶來的便是貧窮和落後。
於世人眼中,神出鬼沒,驍勇善戰的南蠻夷人,便處於這般的生活環境之內。
劉釜最終確定的首處,便是距離律高縣城以東二十里的賨人聚集地。
賨人,又稱為寅人,板楯蠻。後者的稱呼,幾乎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
而於《十六國春秋》載曰:“秦並天下,以為黔之中部,薄賦其人,口歲出錢四十,巴地之人謂賦為賨,故得此名。”
若說南中各蠻中,能歌善舞,最為驍勇者,當以賨人為主。
而實際上,南中,尤其律高一地的賨人,並非早先於此居住的,大體是十年前黃巾之亂時,遷居據此的一小部分。
大部分賨人,皆廣泛分佈在宕渠一帶。
宕渠之名,便是大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因賨人助之平定三秦有功,為優待賨人,遂將原宕渠道,更名為宕渠縣。
居於此的賨人,因時間久遠,自然而然的被稱之為賨民。
史載三國劉備佔據蜀地,建立蜀漢政權時,就因宕渠一地,包括賨人在內的各部夷人而大傷腦筋。最終還是如同劉釜建議的那般,採用遷移手段,才收到效果。
劉釜將定下的“夷人攻略”,率先放在賨人身上,並非是因為賨人過去數歲,在律高一帶的縣鄉之地,有過襲擾的原因。恰是因為賨人在律高的落腳時間短,加之部族概念深厚,於南中大族幾無聯絡。更因之到來,佔據了土地和資源,南中的其他夷部,視之敵人也不為過。
總體來說,和南中的賨民,關係相對最為親近的,反而是本地官寺。
而居於此的賨民,根據與山林中交往的過老向導估算,少說有兩百之眾,且按照賨人的傳統,皆建立著高舍,群聚之。
……
林間陡峭的山道上,堆滿了厚厚的落葉。
數道沙沙的腳步聲,由遠及近響來。
本留在幾塊的裸露的大石頭上修整的劉釜等一行十六人,當即站起,撥開了手中武器。
馬虎憑著藝高人膽大,不需劉釜吩咐,帶著孫安等二人,當先往前尋去。
不一會兒,便聽之那如驚雷般的大嗓門道:“小郎君,還有諸位勿慌,是陳亭長等人歸來了!”
聞之是陳斤帶著前去探路的幾名亭卒回來,眾人皆鬆了口氣。
無奈,因踏入山林的第一日就遇到了幾個拿著竹矛的夷人偷襲,後弄得劉釜一行人,于山中的休息或是行路,都要變得小心翼翼。
而至今日,這已經是劉釜踏入這片山林的第四日,也是從滇池出發的第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