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緊逼而來的危機(第2/5頁)
章節報錯
李建坐在內史官署之中,聽著藺儀的彙報。
“李卿,今日的糧倉又開始上升了。”
“大部分糧店將價格上升到了三十二文,個別糧店的價格甚至已經漲到了三十五、三十六文!”
毛遂聞言,也是頗為氣憤。
“這些商人,就不能有點良心嗎?”
“若是長此以往,百姓們的生活怎麼過?”
李建皺眉良久,道:
“走,我們去市集看看。”
百聞不如一見。
想知道事實,還是得實地勘察一番,才能真正作數。
李建帶著毛遂和藺儀,乘坐著馬車,來到了邯鄲城的東市。
邯鄲城的王宮位於西南側,這樣的建築佈局就導致城裡大部分的達官貴人都聚集在了城西和城南,平民百姓則主要居住在城東、城北。
想要了解平民生活,東市是最佳選擇。
東市之中載人的馬車禁行,只有拉貨的馬車可以進入。
李建等人下了馬車,步行進入東市。
這座市集之中滿是熙熙攘攘的人流,摩肩接踵,川流不息。
各種汗味、香囊味以及商品的味道混雜在一起,說不清究竟是香味還是臭味。
和西市以集市為主的風格不同,東市這邊有著許多地方專門為了擺攤的小販設立,為的就是方便他們做小本生意。
這也是法家思想治國的一個好處,任何種類的商人都必須要納入法律的管理之中。
想要管理這些攤販,在他們身上收取商稅,那必然就要給他們一片地盤來擺攤,而不是簡單的禁止了事。
這一點上,東方六國比起秦國來說做得就好很多。
秦國從上到下就是歧視商業、歧視商人,一切為了戰爭服務的農本位社會,從根本上就很沒有發展商業的土壤。
偶爾有幾個大商人,那也只能算是秦王和大貴族們圈養的白手套。
只有像眼前邯鄲東市這般小商販隨處可見的情況,才能證明一個國家商業的活力。
過了戰國時代後,再想要看到這種充滿商業活力的氛圍,就得等到宋朝了。
小攤販們熱情的招呼著。
“客人要看看嗎?上好的桑葚!”
“布匹,自家織的布匹,便宜好穿,不磨皮!”
“剛剛生下來的小黑犬,長大後可以看家護院,價錢好商量。”
各種各樣能想到,想不到的商品都在這裡售賣。
有客人直接丟下錢拿東西就走,多一個字也懶得說。
也有客人站在那裡喋喋不休的和攤販理論,一定要把價格壓到心儀的數字。
李建微微點頭,道:
“走,我們去糧店。”
和其他商品不同,幾乎沒有人擺地攤來賣糧食。
不僅如此,每一家糧食店的佔地面積都不小,比起周圍的店鋪要顯得大很多。
藺儀對此顯然見怪不怪,對著李建解釋道:
“糧食是一定需要庫房來存放的,處於方便售賣的考慮,這庫房往往還不能離店鋪太遠。”
“而且很多商店的資金週轉都需要好幾個月甚至一年,若是沒有足夠的實力,是做不了這門生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