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頗如今和李建之間的關係頗為親密,大有忘年交之感,說話的時候也是頗為隨便。

藺相如笑著看這對老少拌嘴片刻,然後才對李建道:

“今早剛剛結束的廷議,對劇辛等燕國使團的處置已經出來了。”

“燕國使者劇辛和副使兩人可以歸國,其他人全部斬首,以慰朱陽黃泉之魂。”

“燕王雖緊急派來了第二批使者求情,但大王不為所動,要求這第二批使者立刻帶著劇辛兩人離開大趙境內。”

李建聞言,不由吃了一驚:

“大王下手這麼狠?”

雖然案子是李建破的,但自從當天廷議結束之後,整個案件的卷宗和犯人就全數移交給了趙國司寇平陽君趙豹,由這位趙國最高大法官來作出審判。

當然所有人都知道,真正作出審判的其實還得是那位趙王。

趙王這一次的下手是非常重的,燕國使團上上下下也有近百人,除了劇辛兩人之外全部斬首,換句話說就是一口氣殺了八九十個人。

為朱陽一條命而幹掉燕國八九十條命,手段不可謂不暴烈。

廉頗嘆了一口氣,道:

“老夫也是個打仗的人,也不是沒見過殺人,但殺人哪裡有這種殺法?”

“咱們這位大王啊,還是太年輕,太容易衝動。”

藺相如看了廉頗一眼,道:

“你今日在大殿之中頂撞大王,可是讓大王非常不滿,下次可別這麼做了。”

廉頗怒了,吹鬍子瞪眼睛道:

“老夫當年為大趙建功立業的時候,這位大王還流著鼻涕在地上到處亂爬呢,老夫說他兩句還不行了?”

藺相如點頭道:

“確實不行,因為他要你死的話,老夫也救不了你。”

廉頗非常不服的安靜了下來。

藺相如轉頭看向李建,道:

“此事你怎麼看?”

李建只不過是邯鄲令,並無資格參與到廷議之中,只能透過藺相如的轉述來得知這些情況。

沉吟片刻後,李建道:

“原本趙燕兩國是很牢固的盟友關係,但現在看來,恐怕大趙和燕國之間的關係再也回不到從前了。”

藺相如憂心忡忡,道:

“是啊。大王親政之後,齊國本就若即若離,好不容易才重新確立趙齊盟約。”

“如今大王又這般往死裡得罪燕國,大趙將來若是和秦國開戰,燕國趁機來襲,豈不是讓邯鄲腹背受敵?”

作為趙國中最富聲望的外交家,趙惠文王時期的外交策略大多出自藺相如之手。

在趙惠文王時期,趙國積極交好燕國和齊國,又憑藉著三晉同出一源的關係拉攏住韓國和魏國,利用楚國和秦國的血海深仇讓楚國也站在趙國一邊。

有了其他五國的盟約和中立,趙國才能夠心無旁騖,舉全國之精銳在閼與之戰中大破十萬秦軍。

如今趙惠文王去世不過一年,原先趙國諸多盟國紛紛發生變故。

魏國一度反水立秦女為後,經趙王春狩好不容易才搞定。

齊國對盟約也是再三遲疑,若非李建收買後勝也難以解決。

燕國經過朱陽案這件事,和趙國的關係也必然是難回曾經。

趙國舊的外交體系,短短一年裡近乎瓦解,而新的外交體系尚未露出端倪。

這一切無不讓藺相如極為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