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豫了一會兒,馬衛國無奈地看了看周秉昆,再就苦笑了一下。

“秉昆同志,說實話吧。”稍微平復了心情,他略微嘆口氣,“我也不是不想他們。可一想到他們原來對我總是呵斥、打罵,我就覺得心理不適,並且有畏懼感。”

孩子的心理教育,的確應該受到重視。

可此時的情況,卻是父母以打罵教育為多。

這樣一來,的確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孩子不敢犯大錯。但也因此,會使得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情感疏離。

當然,血緣關係以及傳統的孝道教育之下,大多數家庭還是很穩固地保持了和諧。

肯定也有很多意外,比如馬衛國與父母的情況。

“衛國大哥,你有這樣的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周秉昆說著,不禁笑了起來,“我和我哥,從小也經常被父親打罵呢。”

聽他這樣說,馬衛國頓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覺。

“所以啊,哪個孩子不覺得委屈呢?!”他嘆口氣說。

“是啊。我和我哥捱了揍,背地裡肯定也很恨他。”周秉昆真誠地說。

馬衛國“哦”了一聲,心理對於他的戒備,降低了很多。

看著他,周秉昆繼續說:“但我和我哥,兩人能夠相互安慰。即便知道父親的教育方式簡單粗暴,但我們並不會記恨在心。”

馬衛國看看他,低著頭沒有說話。

“因為我們都知道,那是我們的父親,是我們的父母,和我們有血緣關係。”周秉昆看著他。

長呼口氣,馬衛國悠悠地說:“那我們就該受到那些堪稱屈辱的打罵?”

“當然不行!”周秉昆堅決地說,“和其它事一樣,我們也要對此抗爭。”

聽他這樣說,馬衛國不禁笑了:“你們哥倆是怎麼抗爭的?”

看著他的神態,以及可以和他展開這個話題,周秉昆知道,馬衛國和父母的確有隔閡,但因為長期不見面,心裡還是很想念他們的。

看著他,周秉昆繼續說:“我們哥倆捱了揍,等他怒氣消了,就會詢問他——我們是不是你親生的?”

馬衛國的眼圈,立刻就變紅了:“你爸怎麼說?”

暗呼口氣,周秉昆也紅著眼圈說:“他還能說得出來話嗎?他當時就語塞,並且和咱倆現在一樣,眼圈通紅了。”

馬衛國點點頭。

“所以啊,父母那輩受到的正式教育少,都是按照‘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念,簡單地對孩子教育的。他們這樣,我們也沒辦法去挑選一個有大文化,脾氣還好的父母,對不對?”周秉昆反問著說。

“是啊。”馬衛國無奈地說,“都是這個風氣。別說我們父母那樣的,就是有文化的父母,打罵孩子也都不輕呢。”

他的話說完,周秉昆和他一起大笑起來。

“衛國大哥,我知道您也是惦記父母的。父母也是人,也會有過錯。能夠挽回他們錯誤的人,正是我們。”周秉昆真誠地說,“我們真心地關心他們,就是他們自責的時候。”

馬衛國用手扶著額頭,暗自擦拭著眼淚。

“衛國大哥,給馬叔叔、曲阿姨打個電話,寫封信。”周秉昆慨嘆著說,“我父親在西南參加國家級的建設,每三年才能回來一次。每次回來都是高高興興,臨走的時候都要大發脾氣。他不是刻意要找我們的茬,那是他在用他的方式,來表達對家人的不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