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聲東擊西(第1/2頁)
章節報錯
蘭陵一詞,最早出現與先秦時期的楚國,北臨丘陵山區,往南便是江淮平原,自古以來,蘭陵、琅琊、東海、東莞等區域,是一個富庶區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區域。
永嘉南渡後,這一片區域開始凋零,名門望族都往南遷,老百姓為躲避兵禍,也隨之南遷,蕭氏便是在這一時期,南遷至晉陵郡。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南遷,有許多眷鄉情濃之人,不願意遠離故土,便留了下來,依舊在這片土地上,艱難的繁衍生息。
自永嘉以來,北方胡虜政權交替,歷經後趙、冉魏、姚襄,蘭陵幾經易主,這座城池已經破敗不堪,草木凋零,永和十二年桓溫北伐,蘭陵重歸晉軍所有。
原本蘭陵城圍三里,城高一丈多,夯土所制,後被晉軍修葺,如今城高兩丈餘,上設有箭樓、女牆、垛口,城外有一個傾斜的緩坡,坡下是護城河,寬約一丈多、深約半丈,常年有水,環繞四周。
這便是蘭陵城的基礎防禦設施。
次日,蕭欽之找到了蕭氏故居,闊別四十年,再見時,煙火鼎盛已不在有,成片的房舍傾塌,宗祠損毀,滿目瘡痍,雜草叢生,一片焦土。
站在故居前,蕭欽之百感惆悵,猶記得小時候,族長常說起蘭陵老家的盛況,如今反差極大,又記得族長曾言祖父蕭整南遷時,有一部分族人沒有走,如今不知怎麼樣了?
遠處一個嶙峋的老丈,衣不蔽體,杵著一根柺杖,從殘垣斷壁中走出,伸著一隻枯槁的手,罩在額前,望著那面飄動的“蕭”字旗,但見旗下站著一位白衣小郎君,凝視這一片廢墟。
“敢問小郎君姓甚?”老丈操著一口的蘭陵方言問道。
因族內叔伯時常講蘭陵方言,蕭欽之耳濡目染,雖不會言,但能聽的懂,隨之望去,用“洛音”回道:“蘭陵蕭氏!”
“洛音”為通行語,南北皆懂,那名老丈佈滿溝壑的臉上,露著驚喜,渾濁的眼中迸出精光,杵著柺杖走來,打量著蕭欽之,忙問道:“可是從江左晉陵而來?”
“是!”蕭欽之點頭道。
老丈顫顫巍巍道:“是極!是極!晉陵蕭氏族長為誰?”
“蕭清!”
聽聞族長的名字,老丈笑了,道:“原來是他啊!”望了望蕭欽之,又問道:“你是他何人?”
“他是我二伯,我名蕭欽之。”
老丈一愣,大喜道:“你便是蕭氏四郎?”
“正是!”
“莫欺少年窮,我於蘭陵,便已聞我蕭氏俊才之名聲,如今得見,幸甚悠哉。”
這名老丈,名簫囿,算起來是蕭欽之的遠方族伯,和族長一個輩分,比族長年高,與他一起生活的,還有十幾位族人,大多年邁。
這份微弱的血緣關係,迅速拉進了彼此間的距離,即使是從沒見過的兩個人,也絲毫沒有突兀感。
族伯簫囿領著蕭欽之繞過故居,來到了不遠處一排草屋前,陋室空堂,這在裡,蕭欽之見到了剩下的族人,在一片花白間,還有一男一女兩稚童挽手走來,不遠處站著一位讀書的少年,顧盼而來,雖生活貧困,但乾淨得體。
蕭欽之在草屋前,飲了些水後,族伯簫囿招來了全體族人,隆重介紹了,讓大家準備一些吃食,族人一聽,晉陵蕭氏才俊尋祖,爆發了極大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