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危機應對(第1/2頁)
章節報錯
秦淮河以御道區分東西,西側南部為烏衣巷,東側南部是著名的風月場所,東側北部毗鄰皇城一帶,各類大市、專市、草市林立。
大市,顧名思義,大宗貨物交易場所,由東晉朝廷官方設立,專設市坊司官員統籌管理,分糧食、絲織、牛羊、藥材等之區。
每一個大市,限定一個區域,東西長約一里,南北寬半里,四周加築高城牆,留一進一出口,每天晨時,擊鼓三百聲開市,傍晚擊鉦三百下收市。
這個大市,只准具有“市籍”,也就是商籍戶口的商人,及其他特許人員在裡面設肆經營,其餘人等一概不允許參與經營。
糧食、絲織等大市全年開市,牛羊等市三天一開,更小的廟市,類似小產品交易約七日一開,草市一般為周圍農戶的自家豐盈產品交換出售,有時候十幾名農戶湊一塊,便是草市。
人人都說三吳富庶冠絕江左,三吳是一個地域統稱,包含吳郡(蘇州)、吳興(嘉興)、會稽(紹興),實際上晉陵郡(常州、無錫)緊靠三吳,也被歸於為三吳特設的大市之列。
即東晉朝廷為三吳商人劃定一塊區域,特設一個大市,名“吳市”,只允許三吳商人在此設肆經營,用以區分荊、襄等地區商人。
“吳市”又名建康第一市,規模最大,交易量最高,過了御道往北走幾許地,在轉東,沿著秦淮河北岸走,第一個市就是“吳市”,進入大市,人人盡言吳語,像是回到了吳郡。
趙氏商行在三吳商人中,規模中等偏上,商鋪設在中間位置,蕭欽之帶著昏迷不醒的輕絮,來到了趙氏商行,請求趙芸菲幫助安頓。
趙氏商行後院,瀕臨秦淮河,趙芸菲請來了郎中,在房內為輕絮清理傷口,蕭欽之躺在外屋的軟塌上等著,不禁恍惚了,河對岸人來人往,人潮鼎沸,然輕絮痛苦的哀嚎聲,不斷的在耳內迴旋。
蕭欽之心裡很清楚,事情絕不會這麼簡單,一旦郗夫人將此事流傳到外界,口水都能淹死自己,私通婢女,這個莫須有的罪名足矣毀了自己。
風往哪邊吹,草就往哪邊倒,在此之前,蕭欽之認為自己是那股風,現在呢,才發現自己是草,被人洞穿的心軟的缺點,成了一顆被肆意摧殘的小草。
趙芸菲聽聞後,驚的形神俱駭,嚇得茶水往外撲,忙不迭道:“欽之兄,你......你怎可啊?糊塗啊!”
“怎可為了區區一條賤民,置大好前途於險地?”
“婦人之仁,最是忌諱,你可知,時至今日,你不僅僅是為了你而活,你是晉陵郡所有青年才俊的代表,是蕭氏崛起的希望,更是我等附著之人的希望,當初仙民兄離開吳郡,投奔你,他若是知道你為了一女婢,而......”
在吳郡,蕭欽之搞出了那麼大的事,趙芸菲在背後默默無聞的力挺出錢,沒說一句話。
趙氏一個偌大的商行,帶頭遷移至無錫,趙芸菲依舊無怨言。
然而第一次,趙芸菲實在無法漠視,進行了嚴厲的指責,說到最後,已是無聲,頹廢的坐著,眼神黯淡,飲茶無味,隨即招來幾名夥計,遣散出去打探訊息,惶恐不可度日的等著接受審判。
這個時代,嚴格意義來說,女婢奴僕不算人,因為他們的身籍不在己身,生殺大權全憑主家一言決斷,可交易買賣,生殺贈人,比之樂籍、商籍還低,儘管這樣,但蕭欽之,捫心自問,自己真的可以坐視一個不相干之人受自己連累被杖斃?
答案顯然是不可能的。
蕭欽之自責道:“芸菲兄,我知我錯了,當時我就知道會是這樣,但讓我眼睜睜看著輕絮去死,我......我實在做不到。”
“雖然她是奴籍,在名流大族眼中,不為人也,但在我眼中,她就是一個人,一個活生生的人,我若是放棄了一個幫助我的人的生命,我想,我也就不是一個人了。”
趙芸菲怒而起身,走到了河畔,指著對面的十里秦淮河,問道:“欽之兄,對面人人皆輕絮,你可都要救?”
蕭欽之被問到了,張著嘴,一時梗噎,久久無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