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欽之樂得殺殺族長的威風,豈料,族長一眼瞪過來:

“觀棋不語真君子,一邊去泡你的茶去。”

一連幾局,六叔輸的叫苦不迭,氣的一把扔了棋子,不下了,等著飲茶。

蕭欽之同情了六叔一眼,將碾碎手裡的茶膏與茱萸、檄子等一同煎煮的茶水,端與兩人飲用,說實話,這茶水真不好喝,一股糅合了幾種風味的怪味,沒有一絲茶的清香。

突然,蕭欽之想到後世的名茶碧螺春產區,就是在太湖東沿岸一帶,武進氣候與吳郡氣候類似,說不得金牛山上就有茶樹,恰好此時臨近清明,正是採茶的好時節。

若是能將清茶推廣出去,有了名聲,於蕭氏來說,也是一樁淨收益,武進又鄰近三吳,最不缺的就是有錢人,妥妥的一條賺錢路子。

這個計劃,蕭欽之暫時埋在心裡,回家就準備實施。

蕭欽之原以為歸程與來時所耗費時間差不多,三天左右,然而意外發生了,船隊進入丹徒水道後不久,就被迫下錨,排隊等候。

丹徒北與京口之間為丘陵地帶,地勢呈現中高兩邊低,船隊來時,恰巧連日下雨,水道水量充足,故毫無凝滯,一鼓作氣透過。

然這幾日,海潮小,丹徒至長江口的這一段水道水量不足,吃水線深的大船無法透過,須得練湖放水,人力拉動巨型絞盤,帶動大船過埭堰。

所謂埭堰,是一項古代的超級航運水利工程,從地勢高處至地勢低處,中置層層埭堰分割,加上九曲十八彎,延緩水勢,用以儲水航運,類似後世三峽的梯級式船閘。

埭堰所需的水來自於丘陵間的練湖。

西晉時,陳敏圍長山,納八十四條溪流,築造練湖,幅員四十餘里,中置橫梗,分上下湖,立上、中、下三閘,始經辰溪衝入上湖,復由三閘轉下湖,過丁卯埭,調劑丹徒水道水量。

東晉初,丹徒水道進一步得到重用,晉陵內史張凱任內在原有的基礎上,另修新豐塘,加大儲水航運。

練湖與新豐塘不僅有保證航運的作用,還有調解一方水利,農田灌溉之大作用。

有時候,真的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誰敢相信,一千多年前,古人就已經造出了三峽工程的雛形。

二月三十號下午,由於在丹徒等了好多天,船隊方才到達武進縣西津渡口,佃戶蔭戶一行上百人,將購買的貨物運回蕭氏莊園。

京口一行,歷時將近十餘天,這也是蕭欽之第一次出遠門,最大的收穫便是開了眼界,見識了東晉頂級豪門的繁華。

同時,也認識了不少人,陳氏兄弟,楊氏兄弟,儒玄雙通的徐邈,擅畫的趙芸菲等寒門俊才。

而最大的遺憾便是還未收到謝太守答應的《宣示表》,不過有刁騁贈送的《平復帖》摹本,也可撫慰心靈。